TOP

煤矿安监局通知开展煤矿通信联络先进适用技术应用试点工作
2014-10-24 16:32:58 来源: 作者: 【 】 浏览:1084次 评论:0

煤矿安监局办公室关于组织开展

煤矿通信联络先进适用技术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

煤安监司办〔2014〕23

各省级煤矿安全监察局,各有关中央企业: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办〔201399号)精神,进一步提高煤矿通信联络技术水平,提升应急通信保障能力,经研究,决定组织开展煤矿通信联络先进适用技术应用试点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试点的主要通信联络先进适用技术

    1.煤矿井下“智慧线”通信技术。“智慧线”采用信号数字预失真技术、抗扰信道编码技术和TOA矩阵联合检测技术,实现煤矿井下无线通信和人员定位。与传统技术相比,该技术具有以下四点优势:一是高精度,定位不依赖GPS,最高精度可达2米;二是高带宽,每公里支持2000个目标物体定位,或32路语音通信;三是低功耗,功耗小于10mw/m2km范围内无需额外电源;四是低复杂度,省去天线、无馈线的规划和建设,安装、维修简单。

    2.透地通信技术。透地通信采用甚低频、极低频电磁波无线磁感应透地通信技术,先进的语音编解码技术、解压缩算法,结合高可用的DSP音频降噪设计,为用户提供双向语音、数据通讯链路,目前国内实验验证最大透距已达800m,通信速率不小于1kbps。与传统技术相比,该技术具有以下三点优势:一是不易受灾害事故现场破坏影响,适应能力强;二是能够实现透地信号区域立体覆盖,且覆盖范围广;三是能够有效解决遇险人员与地面救援人员双向联系问题,利于提高救援效率、减少搜救盲目性,极大增加遇险人员被营救的概率。

    3.光电缆通信传输技术。光电缆将电缆和光缆有机结合,能同时、同路、同走向传输电能与光信息,同时还能监测线路工作状态。该技术实现了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的一体化融合,从而更好地推动数字矿山系统建设。通过一次架设施工、一次投入,在传输电能的同时传输了语音、数据、视频等信息,与传统电缆相比较综合投资节约30%以上,同时还能缩短建设工期。

    4.安全生产及应急广播技术。该技术将高速光纤网络、数字音频技术、上位机集中管理技术相结合,既能播放背景音乐、业务宣传和寻呼广播,还可以作为灾害事故的紧急广播。与传统技术相比,该技术具有以下三点优势:一是扩展性好,充分利用煤矿以太网平台,可与安全监控、视频监控等共享网络,不需铺设专用广播传输线,可随时在网络上增加音频广播设备,不受线路和带宽限制,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拓展外部通信联络设备,方便集中、实时管理;二是兼容性强,与煤矿现有的各类监控系统、通信系统实现最大程度的兼容和对接;三是可靠性高,系统在硬件选型、线路、支撑环境及结构上均选用高质量的材料及成熟的软件架构,能适应煤矿井下高温、高湿、瓦斯等严酷的工作环境。

    二、试点范围及时间

    1.试点范围:各省级煤矿安全监察局、各有关中央企业视本辖区(本企业)煤矿的具体情况,选择1-2处矿井进行试点工作。

    2.试点时间:201410月至20154月。

    三、试点工作要求

    1.坚持引导与鼓励的原则。引导与鼓励煤矿企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先进适用安全技术,煤矿企业结合实际、自主选择推荐的技术试点。

    2.试点的技术装备必须取得矿用产品安全标志。所有试点技术设备必须符合我国煤矿设备的安全规定,取得矿用产品安全标志,否则不准试点。

    3.加强试点工作安全。试点工作必须事先编制专门的安全技术措施,确保试点工作安全,不影响试点企业正常安全生产。

    4.不断完善技术设备。技术支撑单位要在试点过程中,不断完善技术设备,提高技术适应性、可靠性;要积极探索试点技术设备与试点单位原有系统的互联互通,提高经济性。

    5.跟踪协调试点有关工作。要积极为技术支持单位和煤矿企业搭建平台,及时跟踪、协调试点工作进展情况,确保试点工作取得实效。

    联系人及电话:国家煤矿安监局科技装备司 陈东科,010-64464024

国家煤矿安监局办公室

20141020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煤矿安监局   通知   通信联络 责任编辑:chinapolicy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关于预防织纹螺食物中毒的风险警示 下一篇水运行业应用液化天然气首批试点..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本网概况 | 关于我们 | 招聘英才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华夏国研顾问中心-政策网 www.chinapolicy.net 京ICP备190347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