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十年积累一朝迸发 文化建设驶上科技高速路
2012-11-05 16:59:28 来源: 作者: 【 】 浏览:730次 评论:0

    近日,第12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揭晓,深圳华强文化科技集团出品的三维动画片《熊出没》榜上有名。观众反馈显示,有人喜爱它“保护绿色森林”的积极主题,也有人欣赏其简单幽默的故事情节,温和的节奏和柔和的色彩也是不少家长喜欢这部片子的重要原因。这部片子因此受到孩子和家长的共同欢迎,在非黄金时段播出取得了不亚于黄金时段的收视率。

    对此,该片总导演、深圳华强文化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丁亮既喜出望外又觉得在意料之中。“华强集团2008年开始涉足动漫市场,每年都会推出原创作品。我们并没有把这部片子当成重点项目,没想到今年播出以后特别受欢迎。”丁亮说。但是考虑到深圳动画制作力量这些年的积累,他相信在这块土地上诞生优秀动画产品是迟早的事。

    仅仅三四年之前,国产动画片面对的还是故事幼稚、技术落后、运营惨淡……2009年,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凭借大电影一炮走红,但也没能摆脱“技术简陋”的批评。有专家指出,国产动画与国外同行的差距并不在于剧本、技术、运营等单个环节,而在于整个链条的统筹协调能力,或者说综合水准。要想扭转这一局面,仅在某个环节下功夫是不够的,需要的是系统性的调整。

    这一局面很快就得到彻底改观。去年以来,一批像《熊出没》这样各个环节都经得起推敲的国产原创动画在全国各地出现,宣告“长”出优秀作品的适宜土壤已经具备。在整个文化建设领域,柳暗花明、蓄势待发的局面比比皆是。尽管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存在差异,但这些转变背后有一个突出的共同点:科技力量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运用新科技成果往往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佳手段,文化建设也不例外。但是,我国文化生产部门多年来游离于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之外,整体实力弱、生产观念陈旧。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及提高国家软实力,迫切需要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把科技生产力的作用在文化领域充分发挥出来。

    就在10年之前,一场大规模的文化改革发展工程悄然展开。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启动。随着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以及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出台,文化产业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并获得飞速发展。自2004年至2010年,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年均增长都在20%以上,远高于同期现价GDP年均增长速度。2010年,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突破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75%。

    与此同时,国家加大了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并采取多种措施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十一五”期间,各级财政对文化的投入大幅度增加,2006年文化方面支出685亿元,2010年达到1528亿元,年均增长22.2%。国家发改委累计安排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资金超过200亿元,其中用于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资金是“十五”时期的8倍。

    经济实力的增长和生产规模化程度的提高,为新科技的运用准备了物质条件。文化体制改革影响下,文化发展观念的变化则为新科技的运用开辟出广阔的想象空间。

    2011年,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的“票务通”系统酝酿升级改造。2002年,中演票务通网络售票系统的诞生开创了国内利用计算机及网络进行票务系统综合管理的先例。10年过去,产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对它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机遇。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董事长张宇告诉记者,升级后的系统将把票务管理和院线管理两个功能结合起来,为观众提供票务信息,为院线提供演出信息,为剧目生产方提供院线信息。张宇说,目前演艺市场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资源分散,好戏找不到剧场演,空置剧场找不到合适剧目,观众看戏选择不够多。“过去都是分散的,相互之间不发生关联。现在通过科技手段介入,完全可以把规模效益发挥出来,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张宇的信心不仅来自蓬勃发展的演艺市场和中演票务通自身的积累,也来自国家的大力支持。经文化部与科技部会商,中演票务通系统的升级项目文化演出网络化协同服务及应用示范已经获得批准,将于2014年完成研发投入应用。

    新科技不仅改造着传统文化行业,还不断催生出文化新业态。动漫网游、主题公园、数字出版等文化新业态快速成长,提供更加丰富多元、便捷个性的文化服务。2011年,数字出版实现营业收入1377.9亿元,较2010年增加326.1亿元,增长31.0%,占全行业营业收入的9.5%。

    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力量也极大地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效率。在浙江省杭州市西子湖畔,免费开放的杭州丝绸博物馆借助电子技术,生动形象地向观众展示了中国丝绸的起源和发展。在湖南长沙,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工程蓬勃开展。依托图书馆建设的长沙数字资讯中心,不仅为市民提供即时资讯、信息检索等,还为机构用户提供专题信息和决策参考等。截至2012年上半年,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农家书屋工程等为骨架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成。文化科技发挥作用的平台越来越多、运作方式越来越成熟,为群众带来均等、高效的公益性文化服务。

    看似“忽如一夜春风来”,实则是十年积累,一朝迸发。借助文化科技的强大引擎,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理念日益成熟。文化遗址保护与城市建设统筹进行,群众文化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比翼齐飞……今天的文化建设已经走出了文化系统的小圈子,融入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经济发展为文化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文化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伴随着文化发展方式转变,文化建设活力不断得到激发,在新时代的高速通道上一日千里。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责任编辑:chinapolicy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柳斌杰:古籍整理出版是文化传承.. 下一篇海外流失文物回家难 追索面临公约..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本网概况 | 关于我们 | 招聘英才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华夏国研顾问中心-政策网 www.chinapolicy.net 京ICP备190347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