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姜奇平解读三网融合新政:抓住东风谋破冰
2015-09-08 16:13:41 来源: 作者: 【 】 浏览:1145次 评论:0

“看电视、打电话、上互联网,一条线路搞定。”三网融合后,老百姓的日常信息消费将会变得如此简单。然而自2001年3月我国第一次明确提出“三网融合”概念,14年来三网融合举步维艰,上述诉求至今仍是镜花水月。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三网融合推广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要求加快在全国全面推进三网融合,主要任务是打通全国广电和电信业务的双向渠道。随着此项新政的出台,多年积累下来的“硬骨头”能否啃下?三网融合会否真正“破冰”快速前行?广电、电信、互联网企业如何利用好这次政策东风?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接受记者专访时对此作了解读和建议。

“《方案》出台,标志着三网融合从局部推进向全面推进的‘破冰’,说明从试的阶段,要进入干的阶段。对于试点试通了的那些经验,会步入快速推进的轨道;对那些没有试点基础的方面,还会继续摸索。”姜奇平认为。

对各有关方面如何利用好这次政策东风,姜奇平分析:

第一,广电不动也得动,所以这回要积极主动。电信业务再不进就没有机会了,现在传统电视媒体和互联网视频新媒体此消彼长的态势已经非常明显,等广告都让别人抢完了,再进入还有什么意义?有人分析,广电在涉足基础通信后,通信领域可能会出现第四家由国家主导的基础运营商。这就是机会。广电如果能屈尊与互联网企业进行网业分离合作,甚至机会还是不小的。

第二,电信运营商业务进入广电渠道,主要机会在于主导曾经和广电合作过的IPTV业务。电信运营商对新媒体领域最近一些变化不敏感,建议要盯紧前沿诸如“应用替代”等潮流,在增量上做文章。

第三,互联网企业应充分利用这次三网融合中“推动业态创新”的政策,利用好“互联网+”的势,利用好大众创业、大众创新的势,在新业态上做点突破性的文章。互联网企业也要善于抓住机遇,利用自身在承担市场风险方面的经验和优势,大胆同三网中其它国字号主体去“+”(融合)。现在的试点解决得了政策风险,但解决不了市场风险。无论电信还是广电,真进市场都要吃点苦头。互联网企业如果能够帮助他们少吃点苦头,利益自然就从中得来了。这是把三网融合放在“互联网+”大背景下的建议。

说起过去14年来三网融合之所以举步维艰,姜奇平认为主要由两个原因导致:第一,无法打破利益藩篱是三网进一步融合的主要障碍。第二,三网性质不同,三网背后的部门、地位、性质也是不对等的,协助起来有难度。

“这次国务院办公厅发文只能解决国务院职责范围内的事情。三网全面融合任重道远。”他表示,“三网融合分为技术融合、业务融合与产业融合三个层面,前两个不是难点,主要是产业融合。具体说是产业融合背后的部门融合很难很难,因为部门利益同产业利益连在一起,而产业利益又是与非产业利益(如某些公共利益、非商业利益)联系在一起。割不断,理还乱,这是三网融合难以全面、深入推广的深层原因所在。”

姜奇平提出两条破解之策。第一,由易到难,先从技术融合、业务融合一点一点来推进。市场不等人,对于“过了这个村就没有那个店”的业务,与其白白扔掉,不如谁抢到就是谁的。这也是在惩罚按兵不动者。最根本的是让消费者不要失望太久。第二,这次提“推动业态创新”值得重视。什么叫业态创新?“互联网+”就是业态创新,实质是基础业务与增值业务分离。现在三网更多在基础业务业态里争来争去,谁有新业态眼光,谁就能打破僵局,取得突破。

 他表示,三网做到真正融合,利国利民利产业,对各方都有好处:

对国家来说,三网融合将使信息化基础设施在互联互通方面出现一个质的飞跃,极大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实力。

对经济来说,三网融合促进资源共享,将使分享型经济迈上一个新台阶。使信息产业得到大发展,降低各行各业的基础设施成本,促进新兴业态发展,使经济增长质量得到提高,同时有利于大众创业等新的就业形式的发展。

对广电来说,三网融合推进,有助于加快视频服务市场化步伐,跟上新媒体融合的节奏,增强自身竞争力和国家软实力。

对电信来说,三网融合推进,有助于深度开发视频资源,促进多媒体业务发展,促进宽带应用,并有利于与广电、互联网业务的深度融合。

对老百姓来说,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有利于享受3C(计算机、通讯和消费类电子产品)融合的好处,享受更便捷的视频、电信和互联网一体化的服务,使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责任编辑:陈东旭)

稿源:新华信息化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姜奇平   解读   三网融合新政 责任编辑:chinapolicy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胡敏:《指导意见》有助于澄清对.. 下一篇新广告法正式施行 严格规范医疗、..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本网概况 | 关于我们 | 招聘英才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华夏国研顾问中心-政策网 www.chinapolicy.net 京ICP备190347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