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中国保卫海外公民安全要兼顾继承与创新
2012-02-03 09:53:32 来源: 作者: 【 】 浏览:997次 评论:0

进入21世纪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公民在海外工地遇害身亡或受伤,被绑架的事情时有发生,案件发生在以西亚北非、中南亚、东南亚等地区为多。中国外交近年来注重维护海外公民安全与国家利益,与所驻国政府密切沟通配合,对海外中国公民发起积极快捷的领事保护,这方面具有巨大进步,值得赞许。

2012年伊始,中国在苏丹从事劳务工作的29名中国同胞被反政府军派别绑架,虽然该组织一再声称他们没有生命危险,但这些同胞下落不明,还是引起中国国内以及中国驻苏丹当地机构的高度关注,并与苏丹方面一道全力营救被绑架同胞。中国政府工作组已经抵达苏丹并开展协调和营救,全力保证中国公民安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埃及西奈半岛从事劳务工作的25名中国劳工也遭当地游牧武装的扣留,好在事态有惊无险,经全力营救,他们随即被释放。

伴随中国的快速发展,今后海外利益还会继续扩大,中国公民不会因噎废食,因为遭遇绑架而止步不前。预计在海外经商办企业尤其是从事劳务工作的中国公民会有增无减,甚至在遥远的撒哈拉以南非洲也会持续迎来中国公民的劳务合作。中国工人、商人等群体在海外多数是守法并遵守当地风俗习惯的,为当地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当然,不排除个别出现违法的事情,也有与当地风俗相悖的个案,但总体看中国公民的勤劳、友善为世界有目共睹。

不能不说,中国近年来营救乃至大规模转移危险地区公民的行动值得肯定,是有成效的。我们曾经从利比亚,从吉尔吉斯斯坦长途转移几千至数万中国海外公民,也曾经多方交涉和努力,多次营救出被绑架的中国同胞。其中积累了许多经验值得总结和推广,这种积极为海外同胞安危着想和服务的精神更值得赞许。从国家外交战略层面看,中国不像一些西方国家大搞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树敌过多,不断引发血腥的针对平民绑架和屠杀事件。中国的独立自主外交、不干涉他国内政立场等方向性政策是对路的、是公正的,尽可能不树敌,并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民众中赢得了友善。这也是多次和平营救或转移行动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一经验需要坚持下去。

当然,必须在吸收既往经验基础上,对海外公民以及利益保护还要从战略上进行再思考。我们的外交公正立场要继续坚持。同时我们要对多次发生的针对中国劳工群体的事件进行思考。比如,我们要加强海外公民尤其是劳工群体的自我防卫意识普及和防卫能力建设;同时督促海外国人遵守当地法律和风俗,不要介入当地的宗教或部族纠纷;要注意保护当地环境,平时生活注意仪表,注意融入当地生活;在合法雇佣当地工人、适当使用当地建材等诸多方面做出努力,更好地促进当地发展。

从国家外交和国防方面看,中国海外利益和公民保护也需要进一步更新和拓展思路。比如,中国需要在重要地区和战略支点国家,在重点航路上建立海外补给和中继站点,储备必要的安全维护设备和物资。对倾向于与中国进行准结盟的友好国家要首先考虑与其合作,对已经向中国发出邀请的塞舌尔等国,中国要做积极回应并予以考虑。其实,一个大国维护在海外的利益与公民安全,是堂堂正正的举动,已经成为国际惯例,任何国家和势力也说不出什么.相反,没有未雨绸缪,不做准备和规划会让人感到不解和困惑。中国的海外企业或群体的内部管理者也要注意爱护爱惜同胞与下属,不要把国内一些不佳乃至恶劣的管理方法带到异国他乡,以免导致群体内部不团结和不安因素。

我们还要学习日本等一些国家海外公民保护比较成功的经验。上个世纪60-70年代的日本人也大量地走出国门。日本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后,日本在海外的利益存在超过中国,日本人的富裕程度也高于海外中国公民,但日本人在海外较少被绑架尤其是被群体性绑架。一方面日本人在海外从事集体劳务的人群已经不多,同时日本人比较富裕但很低调也很团结,不张扬重仪表。首先是内部团结和谦让,减少了内部矛盾和纠葛;面对外部突发事件能积极团结互助。当然,每个民族有每个民族的个性,但海外日本人的生存经验和处世之道,许多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

从国际战略层面看,国际舞台和国际场所往往是积极的现实主义交流平台,中国早就应该抛弃君子不言利或不公开言利的拘谨心态,不失洒脱地区追求合法利益、保障合法利益、实施合法的安全保障行动。中国在亚丁湾的舰队护航引起世界的高度评价,就是很好的例证!(唐翰生)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海外公民、外交、国防、亚丁湾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血荒为何常态化 下一篇用更合人情的制度鼓励公众献血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本网概况 | 关于我们 | 招聘英才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华夏国研顾问中心-政策网 www.chinapolicy.net 京ICP备190347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