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发力培根铸魂  坚定文化自信“首届挥公文化论坛”在京举行“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张挥文化委员会”成立
2019-03-21 15:19:54 来源: 作者: 【 】 浏览:3508次 评论:0

   

 

    为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用“中国元素”讲好“中国故事”、“影响世界”的号召,结合实际,服务现实。3月20日,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在国家会议中心主办了“首届挥公文化论坛暨葆康维瞳康公益基金启动仪式”,邀请宣传、文化、民政、统战等部委领导、专家,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研究传统文化与挥公文化的300多人参会,就家风家教、传统美德、根祖文化交流、历史名人研究,典籍族谱整理等,特别针对中华民族大国复兴的“共同价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等方面进行了研讨。活动还把传统文化研究与社会公益事业结合, 探讨了“公益事业”的创新发展模式。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为文化自信铸魂,为民族复兴助力。"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李蒙首长宣布开幕,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首长发表讲话,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陈俊宏,求是杂志社原副总编辑黄中平,发表了主题演讲。 

    活动分三个环节:   

    主办方负责人首先宣布“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响应“四个自信”、“四个意识”精神,依法审批成立“张挥文化委员会”。为"文化自信铸魂,为民族复兴助力。“旨在弘扬挥公精神,传承传统美德,光大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搭建一个文化联谊的平台,提供一个报效祖国的舞台。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张挥文化委员会”正式成立。

    会上,来自港、澳、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庆直辖市,革命老区龙岩的社团代表向“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张挥文化委员会”赠送了内涵深刻,思想凝重,立意高远的牌匾:

开张创会,众望所归。龙岩(篆体)继承祖德,忠孝国家。香港(宋体)培根铸魂,文化自信。重庆(魏体)四海同根,民族复兴。台湾(隶体)弓行天下,家国情怀。新疆(行楷)五洲同梦,共创辉煌。澳门(楷体) 

    形成了活动的一大亮点。    

    中国邮政百家姓邮局现场发行了由著名品牌战略专家、传统文化研究专家张华夏创意设计的主题纪念封,封面由“张氏”二字创意的合体字,以毛笔书法创作,形神兼备。以中国元素,展现了中国书法造型艺术的审美意境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魅力。旁注一幅对联”传承挥公精神,铸魂文化自信;携手张姓后裔,圆梦民族复兴。”概括了活动的指导思想,紧扣时代脉搏。    

    解放军原总后勤部政委张文台上将创作的《礼赞挥公精神》,四言长文,总结了张姓历史、挥公精神及张姓历史文化名人的“共同价值”,由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原政治部主任张东辉将军以小篆书写成书法长卷赠送本次论坛组委会,现场展示,把活动推向了高潮。

    第二个环节“挥公文化论坛“

    3月4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开幕第二天,习主席在参加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时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指出,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指出,要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当代中国最宏大、最精彩的故事。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讲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故事。”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讲好中国先贤的故事,传承先贤优秀精神,是为13亿中国人追求梦想、实现梦想“培根铸魂”。

    “首届挥公文化论坛”,就是以“紧扣时代脉搏,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助力民族复兴。”为主导思想,理论结合实践,历史呼应现实,以贯彻落实“培根铸魂”,“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精神的一次具体行动和有益探索。         

    挥公,是中国第三大姓张姓始祖、中华先贤,因首创弓矢,官封弓长,得姓为张。挥公发明创造弓箭,是人类创新发展,砥砺前行的伟大创举,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挥公精神”,是围绕弓箭发明所形成的挥公之“创新精神”、挥公之“协作精神”,挥公之“担当精神”、挥公之“忠孝精神”,及数千年来张氏族人繁衍、郡望形成的张姓历史上著名堂号、家风、家训等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内涵非常丰富。

    当今时代需要“创新精神”,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就是“创新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孝精神”,忠于国而孝于家,就是一种“家国情怀”;挥公发明弓箭后,不是据为己有,而是用于狩猎,发展生产力,后来又用于保家卫国,是勇于担当,敢于担当,能够担当,“担当精神”是一种做人的格局,也是一个大国的格局;长弓利箭协作配合,是弓箭区别于其它兵器的一个显著特点,弓箭协作才有效果,“协作精神”有共享、共赢,多赢的特点,也是一种做人的格局与大国的胸怀。弘扬挥公精神,是一项重要的“明德铸魂”工作。  

    民政部原副部长李宝库、国务院台办原副主任王富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侯云春、中央政策研究室室原副主任郑新立,各自就“家国情怀、担当精神、协作精神、创新精神”四个方面发表了专题演讲。主要观点概括:

    一、传承"挥公精神",紧扣时代脉搏

    挥公精神 ,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深远意义,探讨和弘扬挥公精神,既是丰富“根亲文化”的需要,也是促进创新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勇于创新,敢于担当”。我们所研究的"挥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祖德,忠孝国家"。我们所从事的"根亲文化"研究,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弘扬"挥公精神",确立民众信仰    

    "挥公精神",以姓氏"根亲文化"为载体传承至今,已经是广大张姓族人的信仰依托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弘扬"挥公精神"对确立全民信仰,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姓氏是家庭的组成,是社会的细胞,姓氏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姓氏文化研究是中华历史、文明、伦理、道德、信仰、教育的综合载体,姓氏文化交流,对撬动地方经济,促进社会和谐有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姓氏组织,还是传承孝道文化的纽带与载体。中国的历史也是百家姓文化的历史,系统、全面、条理地理清各姓氏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华文明大典"。以姓氏"根亲文化"为载体的"挥公精神"是广大张姓族人的信仰依托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人民有信仰,民族才有希望。人民信仰缺失,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倡导信仰根祖文化,继承祖德祖训,传承优秀的家风家教,不能“数典忘宗”。一个连自己的祖宗都不信仰的民族,肯定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  

    当前社会特别是地方群众和一部分年轻人,盲目跟风,把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格格不入的西方宗教当做信仰。如果具有中国特色、蕴涵中华民族元素与精神的"根祖信仰",不能占据主导地位,中国的人民信仰就会被西化,甚至被邪教钻空子,炎黄子孙就会从思想、文化、历史观、价值观等方面被西方文化侵蚀,最终失去建立中华民族人民信仰的机会。这是一种文化渗透、思想渗透,甚至是一种文化侵略。面对这种文化侵略,我们如果放弃自己的信仰体系建设,就等于举手投降。    

    有自己国族特色的精神信仰,"文化自信"才不会流于形式,建立"根祖信仰",是解决全民信仰问题的最好途径,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的重要方式。弘扬"挥公精神"对确立全民信仰,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   

    三、延伸"挥公精神",助力民族复兴    

    寻根问祖,祭祖联谊,是"挥公精神"的延伸和实践活动,是继承"根祖文化"优秀传统的重要内容与形式,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  

    祭祖,是弘扬"根祖文化"的一种肃穆庄严的仪式,是警示人的言行,沉浸人的思想,增强凝聚力与约束力的一种重要方式。    

    当代姓氏组织与寻根问祖,发端于海外华人华侨,海外华人华侨,经过三、四代人的奋斗,聚集了财富,面对国际反华势力,他们聚集起来,一方面抱团取暖。另一方面,他们开始探寻自己的祖根,报效自己的祖国。   

    张氏祖训"百忍家风"第一条即是"继承祖德,忠孝国家",训导张氏子孙要忠于国、孝于家。为自己的国家尽力尽忠,这种“家国情怀”,是中国百家姓共同推崇的“核心价值”,形成了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重要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共同价值观”。倡导、发展"根祖文化"精华,继承优秀的祖德、祖训,是以中国元素、讲好中国故事,影响世界的不竭动力。   

    百家姓的历史,是中国区别于世界各国的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历史形式。中国的百家姓都应该传承好各自的祖德、祖训,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蕴涵中华民族元素与国族精神的"根祖信仰"体系,这既是解决全民信仰问题的最好途径,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的重要方式。   

    “中华姓氏一家亲,携手共圆中国梦。 ”让我们积极传承"挥公精神",合力弘扬"根祖文化",以积极的态度,研究、挖掘中国百家姓的历史文化精髓,建立信仰,凝聚民心,服务国家,影响世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活动的第三个环节是探讨“传统文化研究与公益慈善事业的有效结合”。

    3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特别强调“要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

    活动联合北京葆康益生基金会,探讨“公益事业”的创新发展模式。“葆康维瞳康公益基金”,是一支保护儿童视力的健康援助基金,重点目标是就革命老区和中央苏区。卫生部原副部长殷大奎就“传统文化与公益慈善事业”针对性地做了专题演讲,作为传统文化研究与慈善事业创新发展模式,还在会场举行了公益援助活动。向福建、内蒙、河南、山西、安徽、五省区五所小学颁发了“葆康益生公益助学金”,五所小学校长、老师、代表现场领取了“助学”财物。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这种探讨是利国利民,多赢共赢的有效实践模式。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责任编辑:chinapolicy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习近平同摩纳哥亲王阿尔贝二世举.. 下一篇中国同欧盟成员国首次举行外长集..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本网概况 | 关于我们 | 招聘英才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华夏国研顾问中心-政策网 www.chinapolicy.net 京ICP备190347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