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人文精神和生态意识的合一升华
2013-11-13 16:59:54 来源: 作者: 【 】 浏览:896次 评论:0

    ——第二届嵩山论坛发言摘登

  本期主题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这标志着我国开始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认识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由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河南省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金会、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嵩山论坛——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日前在河南登封开幕。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政府领导、文化企业高管等400余人围绕人文精神与生态意识,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与企业家精神等主题进行了学术研讨和高端对话。

  嵩山论坛是河南省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立足中原华夏文明传承创新核心区,旨在增进各国各民族文化上的对话与理解。2012年首届嵩山论坛开坛,此后每年举办一届,并在四大古代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旁建设永久性会址。本期《论苑》摘录第二届嵩山论坛部分专家学者的发言,使读者共同感受嵩山论坛带来的智慧碰撞。

  在经济文化建设中坚持“明道”

  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

  我们从老祖宗那里传下来的文化,是世界文明百花园中最为光彩夺目的。无论从文字、语法还是思想交流的方式来看,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有着颇多的美感,而这样的文化是由中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人民在历史实践的基础上,在相互交流和融合过程中共同创造的。今天在嵩山论坛讨论中原文化和华夏文明、世界文明的关系,便要弘扬这种求道、知道、按道做人的精神。把握好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才能既弘扬华夏文明,又能够以文明的形象和力量来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所以我主张在经济文化建设中要坚持“明道”,用“明道”来振兴中华,用“明道”来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弘扬华夏文明不仅要“明道”,也要善于把握道的作用。经济建设是我们的中心工作,文化建设必须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种动力和支持不仅仅是为经济建设搭一个台,而是让文化建设承担起帮助人们建立理想信念的责任,也就是在文化建设中把握民族振兴之道。

  具体而言,就是要传承和弘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精华。中央提出积极推进中原特色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打造昂扬向上的中原人文精神,大力促进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源转化,为中原经济区提供强大的人力、智力支持,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把中央精神落到实处。

   从“经济人”“文化人”到“生态人”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

  在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的框架下,我们探讨人文精神与生态意识,是希望能够塑造广义的文化中国的人文认同。在这个认同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一种开放的、多元的、有自我反思能力和自我批评能力的精神。

  人文精神体现人的全面发展,除了经济发展外,必须有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和生态的发展。面对现代人类文明所面临的各种困境,我们首先要堂堂正正做“经济人”,所谓“经济人”就是要体现自由、理性、法治、人权和个人尊严的价值。在“经济人”基础上,做“文化人”,要体现正义、同情、慈悲、责任、社会和谐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核心价值观。在“经济人”“文化人”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升华到“生态人”,就是要体现“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精神。体现所有人都是兄弟姐妹,所有的东西包括自然物都是我们的伙伴。所以我们不仅要体现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责任人民”,即理性、德性人民;我们还要面向全球,发展“关怀人民”。

  “唯天地”“唯天下至诚”能够充分体现“人之性”,体现了“人之性”才能尽“物之性”,物之性能参天下之话语,进而为天地人。所谓“天地人”,就是人要和其他人有亲切的关系,不仅与家人,与社区、国家、人类乃至天地万物都要有亲和的关系。人类与自然应当能够保持持久的特性。另外,“人心”和“天道”也能够相辅相成,我们要发展传统中国对“天地君亲师”的敬畏感,对天我们有敬畏感,对自然天地万物我们有敬畏感,对国家民族我们有敬畏感,对家庭我们有敬畏感,对师长、学术传统有敬畏感,对我们个人也有敬畏感。因此,在成为“经济人”、“文化人”的同时,我们也希望成为一个“生态人”。

  推动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革命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谢克昌

  国家非常重视大气污染问题,这是今年年初影响我们1/6国土、4亿人民的大问题。国家联合环境、能源进行中国大气PM2.5污染防治的策略和技术途径研究,加强对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的科学研究和战略咨询,为治理大气污染提供科学支持。

  我个人建议,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煤炭消费战略,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推动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革命。同时,要创新环境的管理体制,尽快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政府要以足够的政治意愿,依法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措施,避免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我们还要改变理念,包括能源的消费理念、生活理念,要优化人文精神,强化生态意识,共同应对大气污染。这便是生态建设的思想基础,嵩山论坛正是在发扬光大这个思想基础。比如论坛提倡“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天下大同、天人合一”“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希望能够呼吸到新鲜空气,享受蓝天白云,感受温暖的阳光。所以,我们要遵道、畏德,从自身做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环境关乎更大范围的社会公平

  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方 新

  我理解的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精神总和;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业态。生态文明的产生基于人类对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反思的有效性决定了人类财富的有效性。人类必须从追求财富的单一性中解脱出来,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无疑将使人类生态发生根本的转变。

  环境问题的本质是更大范围的社会公平问题。比如当今的环境问题早已超过一国一区而成为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难题,所以要解决环境问题、生态问题,就必须取得共识;要取得共识就要有公平,有公平就要改变现有不公平的、由发达国家操纵的国际秩序。此外,环境保护其实不是用生态理性取代经济理性,杜维明讲我们怎么样从一个“理性人”到“文化人”再到“生态人”,这确实有一个不断提升、不断发展的关系。所以生态理性试图动用劳动资本、资源,生产更多高质量的产品满足人们适当的需求。

  未来社会应该是人类文明史上一场质的变革,应该是经济效率、社会和谐相统一的社会,所以我们需要一种生态变革,需要国内外各种文明一起来探讨新的发展道路、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生活方式。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为先

  河南省副省长张广智

  在世界文明中,五千年华夏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华夏文明根在中原、源在河洛。核心是中,精髓是和。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中原文化始终引领着华夏文明的发展方向和脉动潮流。中原文化还是一种开放性的文化,曾长期通过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碰撞、融合发展。嵩山地区是华夏文明轴心区,也是炎黄祖源、三代都地,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嵩山地区不仅荟萃着中国多姿多采的传统文化,也是世界主流文明交流融合、多元文明荟萃共荣的典范,有文化系统性融合的独特景观。

  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中原文化始终引领着华夏文明的发展方向和脉动潮流。嵩山论坛秉承开放、包容、平等的对话机制,邀请国内外嘉宾,开展认真深入的交流。论坛以“人文精神与生态意识”为主题,切入人类的终极关怀话题,对构建友好社会、和谐社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政府近年来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非常突出的位置,表明了中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国务院支持河南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战略举措,为我们的文化发展指明了路径和方向。既然同呼吸,必然共奋斗,河南将以举办此次论坛为契机,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为先的理念,坚持把加强生态保护、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方式和消费模式,探索一条以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协调发展之路,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生态空间,建好美丽中原。

   切实维护群众的环境权益

  河南省副省长张维宁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共处、良性互动、持续发展的一种高级形态的文明建设,实质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近年来,河南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资源节约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每年将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工程列入省委省政府10项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创新实施了主要污染物总量预算管理、能源消费总量预算管理制度,在全国得到推广。

  河南将继续坚持民生为本,打造城乡生态文明环境;坚持思想引领,努力创建生态文明的良好气氛;强化执法监管制度,坚持把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全国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严厉打击各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行为,切实维护群众的环境权益。

  海外华人传承天地人合一理念

  新加坡国立大学特级教授、东亚研究所主席王赓武

  我来自新加坡,生长在东南亚,我这类人被称为“南洋华侨”。海外国家建立和建设过程中,对当地华侨华人的政策、法律、态度都不同,也随着历史发展而改变着。现代化过程中海外华人需要面临和适应所在国家各方面的变化,最困难的可能还是国家政治和制度的不同,一方面有冷战的历史原因;另一方面每个国家、民族在世界各地都受西方民族国家概念的影响。华人想要维持和保护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和人文精神,需要下很大的功夫。

  在海外华人所传承的人文精神中,我们对生态文明绝对是尊敬的。生态环境的危机来源于工业革命、科技革命。生态环境在19世纪、20世纪有一个大变化,在这个变化中,很多华人寻找着各种适应本国发展的方法。据我了解,海外华人在适应当地文化的同时,仍旧保留着相当完整的天地人合一的理念,在这个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做了很多探索。正是因为坚持着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海外国家如新加坡,在生态和环境改善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的经验值得学习。

    国际需要文化和生态文明对话

  俄罗斯哲学学会第一副主席亚历山大·丘马科夫

  我们知道,在过去几十年人类面临很多新的挑战。其中最大的一个挑战就是日新月异的世界发展所产生的问题和人类应对不足之间的矛盾。人类社会这种应对不足所带来的新的挑战,会给人类特别是各国之间带来更多的冲突以及更多的不确定性,这也正是现代世界问题的根源。

  在文化和生态文明系统中,国际间有很多的碰撞,包括东西方文化、不同宗教等等,所有这些都会在文化层面上相互碰撞,同时在生态文明的层面上相互促进和发展,只有促进了文化和生态文明的对话,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对话。我认为,它是能够使我们未来的世界更加多元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所以,我们应积极地促成国际对话,为整个人类的文明作出贡献。

  像嵩山论坛这样,我们现在达成的有关文化和生态文明的对话,应该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唯一途径,这样的对话可以在国家内部进行,也可以在国与国之间进行。我觉得,如果仅仅是说文化,或者仅仅说生态文明,都是不成功的。因为我们需要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加生态文明的对话,我们要去沟通我们的文化成果,同时发展我们的生态文明。

  社会生态当以自然生态为范

  中国工程院院士金 涌

  生态指的是一个系统,系统里面包含诸要素之间的关系,要素和要素的关系,要素和系统、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可能是演变的、相生相克的,也可能是合作的,或是抗争的,也可以是互相依赖的。

  自然生态之外还有社会生态。社会生态是人类随着利用科技对环境的作用,呈现出的人和人的关系,人和人群的关系,人群和环境的关系。生态文明的理念,提倡的不止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也包含注重规律的和谐性、可持续性、稳定性,还包括在发展创造中学习构造我们的社会生态。要将自然生态作为我们构造社会生态的一个榜样,实际上,人类和自然生态的关系是不断演变、多种多样的。在原始文明时代人类对于自然是非常崇拜的,对于下雨、打雷充满了恐惧。所以在原始文明时期,人和自然的关系是敬畏自然。而到了农业社会以后,人靠天吃饭需要风调雨顺,那是依赖于自然的时代。

  当然,现在的科技并不能完全达到生态文明提出的要求,我们需要不断创新,通过科技的发展来促进生态文明,不断使我们的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得到充分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就应该包括伦理道德建设、价值观的建设、法治教育建设,更重要的是生存方式的建设和转型。

    发展循环经济 守住“底线”“红线”

  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季昆森

  刚开始我们推行循环经济是为了解决两大矛盾,一是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矛盾,二是资源有限与需求无限的矛盾。经过五年多的研究和实践,我把循环经济认定为是追求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的先进经济模式。

  发展循环经济,要牢牢把握党中央关于在经济工作中坚持“红线”“底线”的思想。在推进创业、就业工作中,要把握的“红线”是不浪费资源、不污染环境、不破坏生态,即实现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的愿景。要把握的“底线”是一不能亏损,二不要失言,即实现最大经济效益、更多劳动就业的愿景。突破了“红线”“底线”,就不符合“四个更”的原则,因此循环经济就是保护环境的经济,就是造福群众的经济,就是自主创新的经济,就是科学发展的经济,也是根据市场变化、不断按“四个更”的原则进行自我调节的经济。

  各方声音

  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副司长马荣: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为保证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也改变了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发展模式,探索出一条可行的基本路径。但是现在,资源能源对国家的约束是非常强的,特别是环境污染、生态退化对我们国家发展有很大的制约。所以发展循环经济、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有序发展的重中之重。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李周:中国是一个人均水土资源都有限的发展中国家,为了满足这一国情的要求,生态建设必须采取普适性的策略。要优先考虑生态建设内容的全域均衡性和生态建设水平的区域均衡性,要尽量选择建设成本低、管护难度小,用地、用水少的生态建设方案,使有限的资源提供更多的生态产品,或者特定的生态产品占用更少的资源,防止追求华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文化才是生态文明的灵魂。“文化”这个词,对我们讨论生态文明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生态是有人的生态,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跟自然的和谐。我们在讨论生态文明建设的时候,党的十八大报告用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三句话,我还要加上一句:利用自然、造福人类。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马燕合:建设生态文化必须引导群众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引导公民从我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自觉参加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的公益性活动;引导公民改变不合理的生活方式,使资源节约、绿色消费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提高公民自身的环保素质。

  工信部节能司刘文强:建设生态文明,我们不是要放弃工业文明,回到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而是要在实现工业文明中以资源能源生态环境可存在为前提,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社会。企业发展要树立生态意识,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把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落到具体的生产经营中去。(责任编辑:杨岚清)

    稿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嵩山论坛     人文精神     生态意识 责任编辑:chinapolicy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知识产权与标准论坛举行 下一篇中美关系年度论坛在美举行 与会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本网概况 | 关于我们 | 招聘英才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华夏国研顾问中心-政策网 www.chinapolicy.net 京ICP备190347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