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再会,老北京》:记录一种正在消逝的生活方式
2013-07-03 17:52:38 来源: 作者: 【 】 浏览:904次 评论:0

    一条胡同的因缘,一座中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获得古根海姆奖、纽约市公共图书馆奖、怀亭奖、洛克菲勒·白拉及尔奖等多个写作奖项的作家迈克尔·麦尔(Michael Meyer) 在北京大栅栏的杨梅竹斜街度过没有厕所、没有浴室的两年胡同时光后,交出了他的第一本书《再会,老北京》。这部被图书界誉为“对于北京而言,如同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之于纽约”的记录与思考,日前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出版,作者将于5月来华,在京沪杭三地与读者见面。

  柯布西耶对城镇下过这样的定义:“城镇就是工具”,他在1929年的著作《都市主义》中写道,整日忙于写论文和指导公共意见的恋旧人,一有旧建筑要拆掉就会跑出来哭哭啼啼的干预,可这些保护者自己并不住在“充满结核病菌,让人泄气的”老房子里,他们住在电梯公寓和豪华小别墅中。这一观点让迈克尔·麦尔感受到了挑战,他由此开始思考:自己对胡同究竟了解多少?胡同是否真的值得保护?他决定搬到胡同里一探究竟。两年的胡同生活中,他在炭儿胡同小学找了一份英语老师的工作,与邻居“老寡妇”朝夕相处,跟随收垃圾的“废品王”探访垃圾场,到拉面店老刘的山西老家去看看老刘来北京之前的生活……同样以书写当代中国而闻名的作家彼得·海斯勒这样评价他:“很少有作者能够真正活在一部作品里,融入当地的生活,并让这种探究走向深处。在当今的英语写作圈,没有人比他更懂这个世界。”

  迈克尔·麦尔在书中真实记录了正在消失的建筑与正在消失的生活方式。如何处理老建筑和城市发展的关系,是作者想借北京这座城市表达的主题。为此作者研究了北京城的历史沿革,考察了河内、老挝、丽江的发展方式,追溯了巴黎和其它欧洲城市的拆建历史。更为重要的是,书中记录了胡同居民的日常生活和期望,再现了身居其中的欢乐与痛苦、不便和不舍。可以说,《再会,老北京》是一封写给老北京的忧伤情书,也隐约指出了城市建设与保护之路究竟该走向何方。(责任编辑:李红)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记录 思考 胡同 历史沿革 消失 责任编辑:chinapolicy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狐狸的微笑》:作家“蹲点”的.. 下一篇读《毛泽东的81个第一次》有感:伟..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本网概况 | 关于我们 | 招聘英才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华夏国研顾问中心-政策网 www.chinapolicy.net 京ICP备190347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