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从传统老戏票房走红看新编戏的短板:顾此失彼叫座难
2012-06-07 08:53:49 来源: 作者: 【 】 浏览:1202次 评论:0

    离开演还有近一个月,杭州越剧院本月底将在上海大剧院推出的4台大戏中的3台经典老戏,每场1600张的戏票已接近售罄。上海越剧院本月在大宁剧院推出的赴台演出预演系列的5台大戏中,票房一路领先的也是越迷们最耳熟能详的经典老戏《红楼梦》等。虽然这些年各戏曲院团在新编戏创作上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也有一批新戏获奖,但在演出巿场上依然是经典老戏一枝独秀。新编戏与传统老戏相比到底缺了什么呢?

    老戏演出市场火

    从逸夫舞台今年上半年的节目安排来看,除了包场之外的百余场演出中,传统老戏占了80%,一些经典老戏更是反复出现多次。新编戏在逸夫舞台上半年的“份额”中仅占到20%左右,其中还有一部分是“好戏大家看”公益场或其他政府资助项目的演出,真正纯商演的新编戏数量有限。对此,逸夫舞台经理钱莉莉坦言,票房主要还是得靠经典老戏,这是“吃饭戏”,有些经典老戏一年中会在逸夫舞台演出近十次。

    新戏编排为得奖

    新编戏往往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请名编剧、名导演不惜重金,服装、舞美比起传统戏来也明显要考究得多。为什么这样辛辛苦苦排出来的戏却往往不被演出市场认可呢?这恐怕与院团的创作初衷有关。现在很多新编戏被直截了当地称为“评奖戏”。翁思再表示,现在的戏曲创作是“一奖遮百丑”,院团不是向市场要钱,而是向政府要钱。虽然很多院团并不承认这一点,但从其运作的“轨迹”却可以看出不少端倪——主创团队的选择重名气而不在意其是否熟悉本剧种,创排早期介入的往往只有专家学者而无演出营销部门,参加论证、座谈的专家多为各奖项的评委而非本剧种的内行……既然戏不是为观众排的,那观众不买账也就顺理成章了。

    顾此失彼叫座难

    当然,也有一部分新编戏是希望“既叫好又叫座”的,只不过从历次评奖的结果来看,专家的眼光和观众的喜好之间还是有着相当明显的差别,因而在新编戏创作中院团和主创人员难免“顾此失彼”。虽然身为京剧《大唐贵妃》的编剧,沪上京剧学者翁思再却认为戏曲的审美主要是看角儿、看技术,看内容是次要的,所以要解放演员的创造力。的确,那些久演不衰的经典老戏未必都有一个很出色的故事,而一些即便故事不错、思想深刻的新戏,若没有“技术”支撑也难以久演不衰。某些新编戏虽然同样有角儿,却往往缺少“技术”含量,注重的是剧本的思想内涵、导演的舞台呈现,创作中演员的作用有限,个人特长、优势很难得到充分发挥。久而久之,演员的创作能力越来越弱,甚至在主观上也渐渐把“技术”放到了不重要的地位。在调查中就常常遇到戏曲演员热衷于谈如何挖掘角色的内心,对于表演技巧、唱腔设计等却很少提及,甚至干脆视传统的程式为束缚,一心想挣脱之。创作人员摸不到观众的审美“脉膊”,想要叫座自然就难了。

    新编戏中也并非没有能在市场上站得住的戏,只不过这样的戏往往难以讨得一些专家的欢心,与评奖无缘。而在如今戏曲演出市场依然不景气的情况下,靠得奖向有关部门拿钱比靠演出向市场“要”钱来得容易得多。面对这种现状,院团对于排“吃饭戏”的热情不高也就可以想见了。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传统老戏、票房走红、新编戏、短板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国产儿童电视剧质量差上映难收视低 下一篇微电影成为培养电影人才重要摇篮 ..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本网概况 | 关于我们 | 招聘英才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华夏国研顾问中心-政策网 www.chinapolicy.net 京ICP备190347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