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江苏省医保付费方式改革正式启动
2012-08-23 16:32:02 来源: 作者: 【 】 浏览:927次 评论:0

前天,有媒体报道了“江苏医保付费方式改革启动,7种大病‘一口价,医保至少能报销七成”这一重要政策,引发广大读者的关注。

  “江苏的付费方式改革已正式启动,按病种限价结算,只是复合式付费体系的一部分。江苏省人社厅副巡视员胡大洋介绍,江苏今年将分类别、分区域、分步骤开展医疗保险付费方式三大改革,全面推行总额控制下的预付制,然后再结合门诊统筹实行居民医保按人头付费,结合住院大病保障推进县级以上医院实行按病种付费。

  个人自付费比例控制在30%以内

  过去一提医保报销比例,都会加个前提条件,比如去年江苏职工医保住院规定范围内的报销比例达81.53%。

  之所以要加“规定范围内,是因为有些药物、诊疗项目等不在医保目录范围内,或者是有起付线门槛,这些都需要个人自付。

  从今年起,江苏设了一个目标,确保“十二五期间,有效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将个人自付费用比例控制在30%以内。

  胡大洋举例说,比如这次新出台的按病种限价结算,医保患者将不再有政策范围外的个人负担,也就是说,试点的7个病种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患者实际报销额,不低于医保结算价格总费用的80%和70%。

  另外,还将实现医保与民政救助的有效衔接。

  凡符合救助条件的对象,如低保家庭、重度残疾人等,可通过医疗救助提高保障水平,各地报销水平要达到当地医保结算标准的90%。

  总额预付制控制过度医疗

  过去,医保机构更多扮演的是出纳人角色,医院花了多少钱,医保就结多少账,导致一些医院和医生倾向于多做检查、多开药。

  从现在起,江苏推动医疗保险后付制向预付制转变,将减少不合理的医疗费用。

  胡大洋介绍,去年徐州将沿用了9年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用定额结算”调整为总额预付”,医保付费方式改革一年来成效明显,2011年该市区住院总费用、住院人次、人均住院费用、住院率全部下降。

  总额预付,其实是指由医保机构根据医保基金可支付能力,参考以往年度的历史资料(一般为前3年),确定1年的总额预算。

  打个比方来说,一家三级医院每月平均从医保基金得到1亿元收入,那么医保部门将在每个月初付9000万元给医院,扣10%下来作为考核,等年底结算,如果节约了有奖励,如果超支了则不补或是共同分担。

  胡大洋表示,从今年起,全省各地要加强预算执行情况的管理和考核,对超支部分加大费用分担力度,实行弹性结算。实行预付周转金的统筹地区,要将预付周转金额度控制在年度预算总额的10%左右。采取总额预付的,要制定重点防范服务提供不足、推诿重症患者等行为的措施。

  门诊按人头,住院按病种付费

  胡大洋介绍,门诊医疗费用的支付,确定按人头付费的标准。

  推行居民医保按人头付费,须明确基本医疗服务包,首先保障参保人员基本医疗保险甲类药品、一般诊疗费和其他必需的基层医疗服务费用的支付。

  镇江最先在省内开展医保支付采用以“就诊人头为核心的“总额预算方式,“药开多了没用,财政补助和医保支付是按看病人头’,而不是单看就诊人次和开药数量。医院只有吸引更多的病人、留住病人才能获得更多的政府补助。

  对住院及门诊大病,江苏将逐步推行按病种付费方式,目前省定指导价已公布,各市将在省定指导价的基础上确定各病种的具体价格。

  据悉,今年,江苏还将加快推行住院分娩按病种(包括顺产、器械产、剖宫产)付费,逐步取消参保人员生育医疗费用定额包干办法,住院分娩的医疗费用由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直接结算。

  “团购为大重病人员减负

  在江苏医保付费改革中,医保部门还将计划通过价格谈判等方式,将大重病患者常用的高价药品逐步纳入江苏省医保范围内。

  胡大洋说,对于已在医保目录内、参保人员使用量较大但价格偏高的药品,医保部门将充分发挥4000多万参保成员的团体优势和批量采购的优势,直接与药品生产企业谈判议价,使其进一步降低价格。

  对于医保目录外的昂贵但临床疗效好的靶向药物实行专项谈判议价,除了直接降价外,还可以通过送药、赠药的办法,来减轻患者的负担。

  省人社、卫生、物价、药监等部门还将共同建立“江苏省特殊医用材料价格库,并实行分类分级集中采购议价谈判。

  根据谈判结果,由价格主管部门发布其参考价格,并将谈判结果纳入医保支付的管理范围。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医保、限价、报销、大病 责任编辑:chinapolicy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云南加大社会救助力度 城乡低保标.. 下一篇安徽有望普及80岁以上高龄津贴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本网概况 | 关于我们 | 招聘英才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华夏国研顾问中心-政策网 www.chinapolicy.net 京ICP备190347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