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推动文化创意的商业化和产业化
2012-05-31 16:59:43 来源: 作者: 【 】 浏览:1539次 评论:0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了“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中国持续快速增长的经济为文化强国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但同时还需要依靠中华文化自身的兴盛和文化创意的涌现。文化是底蕴,创意是突破点。只有将文化与创意结合在一起,才能厚积薄发。文化创意,如同一颗颗饱满的种子,需要肥沃的土壤来培育、滋养,其中依靠文化创意进行自主创业不失为一种睿智的选择。

  文化创意创业具有巨大的延伸财富效应

  创意不是现成的产品,需要进行商业化和产业化。创意的商业化是将创造性思维转化成切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或服务,真正体现商业价值。创意的产业化,不一定要将创意与传统产业结合,创业也可以从源头将创意的效用发挥出来。

  这种以创意为核心的创业行为,可以称之为文化创意创业。它源自个人的创造力、技巧及才华,并从创意中寻求效益。它是通过发现和捕捉创意机会,由此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或服务,进而实现其潜在价值的创业经营活动。

  文化创意创业具有高附加值的特点,有利于推动“中国制造”向价值链的高端跃升;其基于创新、创造的知识密集性特点,还有助于克服资源要素的瓶颈约束。同时,文化创意的融合性又能将技术、文化、制造、服务融为一体,并与创业活动的灵活性有机结合。可以说,“文化创意企业每创造1元财富,其背后将是数千元甚至数万元的财富延伸”。

  文化创意创业是以文化为灵魂,以科技为支撑,结合知识产权开发与运用为主体的知识密集型、智慧主导型经济活动。它将突破以科技型创业企业为主的格局,发挥创意与文化的巨大效用和潜能。文化创意创业企业及相关人才的涌现,不仅能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人们创造更多的财富与就业机会,还能在丰富生活的同时,增进社会和谐,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立足社区互动平台激发文化创意活力

  传统产业注重改变产品的功能和使用价值,文化创意创业则注重依靠改变产品的观念价值获得市场和利润。创意产品是科技与文化的结合,其形成与推广中的每个环节都需要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围绕顾客价值(尤其是顾客对文化的认同感),精心设计、呵护与挖掘。在此过程中,社区互动平台扮演着重要角色。

  社区互动平台是文化创意的重要发源地。文化创意不同于一般的技术创新,更多需要的是灵感。灵感的捕捉和迸发往往在思维的互相碰撞中产生。例如,一些社区咖啡馆给创业者提供了交流的环境与氛围,加速了文化创意的诞生。同时,文化创意创业企业也可通过这一平台加强与消费者的互动,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和文化创意的潜在客户,并普及创新理念,赢得更多消费者。

  社区互动平台是文化创意创业者的集聚区。文化创意产业能够吸引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带动网络、动漫、广告、咨询、设计、包装、时尚、建筑、会展、文化教育、娱乐休闲和服务外包等行业的发展,形成发达而富有特色的文化创意互动平台。创意园区的兴起,还能使文化创意企业受益于集聚和辐射效应,发挥协同功能,促进快速发展。例如,1933老场坊已由最初的屠宰场成功转型为文化创意园区,东西方风格结合的独特建筑结构成了艺术摄影家及艺术创作者孕育作品的思想碰撞区和文化交流地。

  此外,现代城市如同一个大社区,文化创意与城市精神可以在这里实现深度融合。从国际经验来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以后,经济活动的商务成本和人力成本将大幅提高,城市经济的发展将越来越依靠自主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纵观那些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大城市,无一例外都是文化创意产业最集中、最发达的地区。同时,有创意企业的地方,专业化生产也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如伦敦歌剧、巴黎时装、意大利家具及景德镇陶瓷等为城市带来了巨大声誉。

    培养创意人才需要大学与社会的对接

  培养一流的创意人才,将潜在的优质人力资源转化为创意人才资本,是发展创意经济的关键。文化创意创业人才既包括处于产业链上游的创意人才,如设计师、工艺美术家、画家、作家、创意策划人等,也包括处于产业链中下游、擅长将作品产业化的创业人才。

  一方面,创意产业虽然得到了政策支持和鼓励,但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以“头脑”服务为特征的,以专业或特殊技能为手段的真正意义上的创意人才仍然相对缺乏。我们缺少能通透理解产业并将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创新人才,缺少既对专业本身有较强掌握能力又对社会文化有较深理解的人才。另一方面,我国创业企业虽然数量众多,但多以技术创新为主,缺乏管理经验和市场经验,在激烈竞争中仅有10%左右的创业企业能存活超过1年。这些问题导致了我国创意产业执行力和整合力有所欠缺。

  创新能力和知识积淀是文化创意创业的先决条件,然而实现这一条件的主体是人。任何创意企业要实现价值,必须具备足够数量和质量的创意人才、创业人才或者二者兼而有之。人才的问题,归根到底就是大学与社会的对接问题,大学的教育理念只有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衔接上了,才能真正将人才培养做到位。(曹祎遐)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画家、文化软实力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战略到大战略的视野变换 下一篇当代中国民族理论的四次创新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本网概况 | 关于我们 | 招聘英才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华夏国研顾问中心-政策网 www.chinapolicy.net 京ICP备190347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