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群众路线在深化改革中的哲学思考
2013-11-25 16:56:40 来源: 作者: 【 】 浏览:1479次 评论:0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工作路线,群众路线的产生和演进始终同我们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紧密相联,并提到了“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生命线”的高度,构成了我们党的宗旨、作风的本质内涵,是我们党革命和执政的最大法宝。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群众路线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实践空间和理论内涵,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再一次在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并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历史任务和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有机统一起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全面深化和拓展,《决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是“改革为了群众、改革依靠群众”,以及“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新群众观的集中体现。我们要认真领会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目的意义和全面把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这不仅需要我们在政治信念、政治立场和政治行动上同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更需要我们在哲学思想的层面来认识和把握,从根本上解决世界观的问题,从而做到理论上的清醒,政治上的坚定,力戒盲从与跟风,避免动摇与模糊,坚定不移地与人民群众始终保持血肉联系。

  一、“为了谁、依靠谁”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问题。谁创造了人类世界,不同的回答必然转化为“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这是本质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的有机统一。群众路线开宗明义提出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对“为了谁、依靠谁”的明确回答。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作为生产力主体必然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在生产中的地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提升,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巨大能量和高度的组织性使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和整体性更加凸显出来。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自己实现自己,已汇集成人类历史前进的大潮。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民族危亡,立国于列强环伺,改革于历史挫折,开放于国际竞争,靠的就是群众路线,靠的是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论证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为了谁”必然指向“一切为了群众”,“依靠谁”必然指向“一切依靠群众”。然而,在执政的条件下,权力会自发地将群众置于“被领导”的地位,加之官本位的文化传统,权力过分集中的体制机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消极影响和民主法治的不健全,群众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应有的彰显,群众路线实际上的被淡化已成为历史观的重大问题。特别是改革开放处于“攻坚期”、“深水期”,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我们只能走群众路线才能凝聚力量、攻坚克难。为此,我们必须在理论上正本清源,高扬历史唯物主义的大旗,牢牢把握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立场。

  二、“为了谁、依靠谁”是目的论和方法论的统一。目的性是人的意识的主观能动性的首要条件,目的决定手段、路径和方法,“为了谁”是前提。马克思主义提出,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所有人自由发展的前提,人的解放是人类社会的最终理想。为此,历史唯物主义是把人民群众作目的、作根本,而不是把人民群众作工具、作手段。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历史告诉我们,“得众则得国”,为此,人民群众的地位不在于“重不重要” ,而在于是重要在“主体地位”还是在“工具地位”。革命时,我们需要人民群众与我们在一起,否则我们的命就被革去了;执政时,我们需要人民群众拥护我们,否则我们就失去政权;改革时,我们需要与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否则我们破解不了“思想观念的障碍、利益固化的藩篱”。所以,无论是夺取政权或是革命,是维护统治还是执政,是巩固政权还是改革,并不必然推导出人民群众是目的、是主体。历史总结“得民心者得天下”、“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本末倒置必然“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并使无产阶级获得了这一科学的思想武器,才揭开了这一历史迷雾,找到了社会发展和自身解放的正确道路。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必然也应该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享有者,人民群众作为“目的”作为“主体”才能成立;在此前提下,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人民群众也就必然成为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三件大事”成为执政党,但执政需通过个体的人来实现。作为有局限的个体的人,面对人民群众的分散性、层次性、差距性和抽象性,是难以把握其本来的历史地位,在权力的支配下,人民群众很容易被工具化。一些党员干部身上的个人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自然抬头,唯物史观荡然无存;加之社会矛盾爆发的滞后性,使西方学者提出的“集体行动的逻辑”揭示的“搭便车”现象不幸言中,消极腐败现象的愈演愈烈,既得利益的固化,这不能不说是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全面深化改革的严峻现实。

  三、“为了谁、依靠谁”的本质界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是党的性质,群众路线是党的工作路线,对这一些表述的理解在一些人的头脑中是一个道德境界和方式方法的问题。但是我们对党的革命和执政历史加以系统总结和理论思考时,就会认识到“为了谁、依靠谁”的本质内涵不仅是道德的、方法的问题,更主要的是政治的和法理的问题。因为党领导的这场革命是社会革命,即最大多数人的革命,革命党如果为了一己之私就不会有亿万人民群众的参与。革命时需要先进分子的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的高尚品质,而道德精神必须建立在正确的政治立场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上。人民革命是人民自己解放自己,革命者不是救世主,不是道德精神的牺牲品,他本身就是人民的一员。革命者宣传、组织人民革命是让人民认识到自身的利益所在并为之而斗争,革命者的道德理想和人民的自身解放是统一的。在此情况下,革命者必须“大公无私”、必须“毫不利己”、必须“勇于牺牲”。中国共产党为了人民而革命,

  也就只能依靠人民来革命。所以,一场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一场人民革命。成为执政党后是为了还政于民,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因为主权在民。“权为民所赋”决定了政权的公权性质,决定了“代表”执政的合法性,也才决定了“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当前,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其改什么、不改什么的根本标准是群众利益,其“啃硬骨头”、“涉险滩”的勇气和智慧来自人民。所以,执政中我们党的宗旨就不是一般的道德精神的问题,群众路线就不是一般的工作方法的问题,而是根本的政治性问题、合法性问题和改革的成败问题。

  四、“为了谁、依靠谁”的认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社会的实践,是最大多数人的实践。社会革命和建设都需要最大多数人的参与。群众、阶级、政党、领袖集团的关系说明了社会构成的层次性和有机性,但也说明了他们之间的依赖性和统一性,特别是站在领导者和执政者的层面更要看到领导和执政的基础是谁、目的是什么。从政治关系的角度来讲,群众是相对于党的领导的,没有党的领导就无所谓“群众”这一特指。群众路线中的主客体关系有其特殊性。从党的宣传、组织、领导的角度,党和党的干部是主体,人民群众是客体、是对象。因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成为历史的决定力量是有条件的,即只有用科学思想武装起来和被有效组织起来的群众,才能成为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但从党的从属性质来看,从它的目的性和服务性看,人民群众是主体。因为人民群众作为主体可以对政党这一客体进行选择、认可和抛弃;二者是一个从属的但又是互为主客体的关系,即人民群众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自身的解放,而党的产生和发展是基于群众的需要。所以党的领导、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不可偏废,“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必须有机统一。

  五、“为了谁、依靠谁”的价值观选择。在认识论上解决了的问题不一定会在实践中自觉贯彻,真理性的认识受制于价值观的支配。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所做的一切都与其利益需求相关。当然,社会生活的多元性也使需求有不同的取向和层次,这就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选择和追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以为人民服务为价值选择、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并一以贯之地作为价值追求。但是,政党的价值观是通过党员来实现的,党员要把政党的价值观转化为自身个体的价值观有一系列环节和过程,不可否认有很大的差距。政党价值观是一种理性表达,具有抽象性和间接性,它不受个体价值需求的局限,所以具有完美性和完整性。但个体则不然,他受社会地位、利益关系、生活经历、知识层次、人生境界、社会环境、人格意志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并且就是形成了正确价值观也还得在一系列的坎坷挫折及错综复杂中经受考验,半途而废者不乏其人,人格双重者更不乏其人。因此,思想教育要持之以恒,实践锻炼要经受考验,行为规范要制度约束。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党员干部的事业观、权力观和价值观需要群众观来规范和矫正,牢固树立“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改革观,才能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

  在新的历史时期,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其明确的针对性、目的性,但只要党群关系的存在,群众路线必须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当前,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攻坚期,机遇与挑战考验着我们,我们只有把群众路线和改革开放这两个“法宝”有机统一起来,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提高我们的理论思维和指导我们的改革实践,我们才能锐意进取,攻坚克难,谱写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历史新篇章。(责任编辑:李红)

    稿源:昆明信息港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群众路线   深化改革   理论 责任编辑:chinapolicy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改革开放给中国标注了什么? 下一篇加强党的建设 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本网概况 | 关于我们 | 招聘英才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华夏国研顾问中心-政策网 www.chinapolicy.net 京ICP备190347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