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感受祖国发展脉搏 香港青年内地实习收获多
2016-08-16 16:02:27 来源: 作者: 【 】 浏览:723次 评论:0

    随着香港与内地交往日益紧密以及内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香港青年表达出希望走入内地、了解内地的意愿。

    这种“意愿”切切实实地落到了实处:近年来,已有相当数量的香港青年北上内地实习,这一交流形式已蔚为潮流。

    目前,可供实习项目数量逐渐增多,形式日趋多样,可选择的空间也更大,可实习的内地省市数量也不断扩展。来自香港的青年学生可以借此机会,亲身感受来自祖国内地的强劲发展脉搏。

    政府支持是重要推动力

    香港特区政府仅2016-2017年度,就提供6600万元港币资助95个实习项目,让约3700名香港青年有机会赴内地实习交流。国务院港澳办、文化部、香港中联办等官方部门支持的实习项目,也为香港学生提供了在中央企业、内地媒体、文博机构等多样的实习机会。

    省市一级政府也积极鼓励港青北上实习。以粤港两地的重点项目“粤港暑期实习计划”为例,该计划于去年6-8月首次举办,共组织530名港青到广州、深圳等地市参与为期4周的实习。今年的活动在去年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容:时间扩展为3个月,实习城市也由去年的5个扩展到7个。

    在特区政府驻京办实习的高雪就是个例子。已经通过DSE(香港文凭考试)并且入读香港大学的高雪,凭着对国际政治专业的浓厚兴趣和要到处走走看看的想法,来到了中国政法大学读书,并在今年暑假进入特区政府驻京办实习。结合自身经验,高雪鼓励年轻人多亲身来到内地。尽管实习工作比较繁重,每次出差也都跟着团队“连轴转”,但她表示自己乐在其中、获益良多。

    民间机构积极参与

    以日前刚刚落幕的“未来之星——港澳暑期实习计划”为例,主办方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和“未来之星”同学会,共同组织了11所知名院校的20名大学生前往深圳8家知名企业进行实习。实习企业覆盖交通、物流、金融、文化等行业。

    在该项目的结业仪式上,来自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专业的二年级学生黄嘉曦表示,此次实习经历,让她“零距离”体验到了内地的职场,并为日后走向工作岗位提供了宝贵经验。“我所学的专业在香港很少发展机会,所以也想看看内地的情况。这次了解到不少内地职场情况,以后会特别加强学习。”

    民间机构组织的港青北上交流的活动不胜枚举。此外还有香港华菁会“神州揾好工”、香港青联学生交流网络“共创系列”暑期实习计划等多个项目。

    其中,“共创系列”暑期实习计划在今年招募了超过200名来自香港各大专院校的学生,在6月中至7月底分别在北京、上海和哈尔滨进行4至6星期的实习。实习生也获安排到企业、政府部门和当地名胜参观、听讲座、与内地大学生交流学习。

    香港青年收获多

    不同于以往团队旅游、参访、座谈等“走马观花”式的交流形式,一段时间的实习体验让香港青年能有更多机会与当地人交流,更加深入地体验内地的风土人情,了解内地经济社会等多层面发展,感受祖国发展脉搏。

    黄信怿是通过香港金融青年会组织的北京金融实习计划到内地工作的学生之一。他坦言,能够进入“神秘”的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中投)实习对于还在读大一的他来说,是次非常难得的机会。“在内地工作也有国际化的工作环境,同时还能接触到更大型的集团企业。”黄信怿说,中投管理的资产有几百亿美元,这样大规模的公司在香港难以接触到。

    同样在金融机构实习的北大毕业生杨德龙认为,在北京读书、实习的经历对自己无论是回香港还是留在内地发展都有帮助,为自己拓宽了职业发展的选择。今年,杨德龙在四大会师事务所之一普华永道实习。他表示,内地科技的迅猛发展让他惊讶,“这里比我想象中的更好更发达。”这次来到北京实习,黄信怿借机了解更多内地企业和国情文化,他表示未来可能会到内地发展自己的事业。

    经过亲身实习交流的港生大多表示,他们看到和了解到内地的许多事情,和自己曾经的想象不同。他们认为,香港年轻人应多来到内地,亲身感受这里的温度。同时,他们也更清晰地认识到,“背靠祖国、面向世界,香港具有国际化优势”,香港毕业生在语言能力、国际视野等方面具有优势,未来在职场中也应抓住机会。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香港青年       内地实习交流 责任编辑:chinapolicy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崔世安赴京听取澳门“五年发展规.. 下一篇梁振英:每个香港人都有必要维护..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本网概况 | 关于我们 | 招聘英才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华夏国研顾问中心-政策网 www.chinapolicy.net 京ICP备190347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