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证监会:引导更多类型机构投资者入市
2012-02-10 19:15:18 来源: 作者: 【 】 浏览:827次 评论:0

    昨日下午,中国证监会主席助理吴利军一行到中信建投北京东直门营业部调研证券公司投资者保护与教育工作。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吴利军听取了一批投资者和证券公司负责人对投资者保护工作的看法和意见。他强调,证券公司要发挥投资者保护的主力军作用,要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引导、协助更多类型的机构投资者入市,进行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在良好投资文化的形成和投资理念的树立上作出应有的贡献。

  证券公司是投资者保护主力军

  吴利军表示,我国股市投资者已达7000多万,居世界首位。作为直接为投资者服务的中介机构,证券公司是投资者保护的主力军。我国股市投资者的特点决定了投资者保护工作任务艰巨,只有依靠证券公司才能真正产生效果。

  据介绍,我国境内股市个人投资者占比高,约占99.6%,持股市值在10万元以下的中小投资者占80%以上。由于市场发展历史短等原因,许多投资者专业知识比较缺乏,风险意识淡薄,风险识别和自我保护能力不足,而这些投资者的数量多、分布广,除了监管部门、自律组织及行业协会要大力开展教育外,更主要得依靠证券公司。

  “投资者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市场不好的时候要做,市场好的时候更要去做。”吴利军说。他同时指出了券商在投资者保护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有的机构一味贪图高收费,不顾真实情况,帮助企业进行包装,甚至造假,欺骗投资者;有的机构只顾赚取佣金,诱导客户进行不必要的交易,造成客户损失等等,这些行为我们都记录在案。”

  对此,他强调,不讲诚信,忽视风险管理,忽视客户的利益,最终的后果将导致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利益和名誉的损失,将削弱公司的竞争力,也会影响自己成为品牌机构的前途。

  增强投资者理性投资意识

  “保护投资者合法利益,不是保障投资者盈利,根本的是提高投资者理性参与投资的意识,树立良好的投资理念。”吴利军说,“现在市场出现的问题,不可否认有制度层面的原因,但市场环境、市场文化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他指出,一些中小投资者盲目偏爱打新股、炒新股,喜欢跟风、听消息、炒题材,迷信概念股,希望“赚快钱”、“赚大钱”,而对二级市场很多有潜质的好的蓝筹股不予关注。从二级市场看,上证50和上证180的平均动态市盈率当前只有10倍左右,这意味着,现在买入一揽子股票,年收益率将十分可观。

  “保持良好心态和投资习惯,不投机炒作,是可以获得合理回报的。不健康的心态不仅造成损失,还导致多输的局面,有的中介机构不仅不提醒投资者,反而推波助澜,监管部门对此非常重视。”他说。

  吴利军表示,希望中介机构明确责任,坚定不移倡导长期投资、理性投资的理念,提示投资者要回归常态,认识到买股票不是买彩票,要研究公司基本面,潜心寻找和投资真正的蓝筹股;只要大家不那么盲目追新、炒小、炒差,股市结构就会好转,投资价值就会提升,各方才能“共赢”。

  引导更多机构投资者入市

  吴利军还指出,对投资者最好的服务是对投资者最大的保护。投资者具有多层次、多元化需求的特点,这要求证券公司的投资者保护工作不能笼统、一概而论,必须根据不同情况进行“适当性教育”,分类管理,分别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他透露,监管部门将会进一步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方面做出相关规定,证券公司要在总的原则要求下,根据自己公司客户的实际情况,创新性地开展分类管理、分类服务工作,切实提高投资者保护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吴利军要求证券公司不断创新服务和产品,为不同的投资者提供差异化的服务,满足不同需求。

  他强调,要积极引导、协助更多类型的机构投资者进入资本市场,进行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除了继续引导、支持和服务社保基金、企业年金和保险机构进行证券投资外,还要加强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在投资组合中增加相对安全、高回报的理财产品,引导银行理财产品更多面向二级市场进行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通过业务创新,为更多的银行储蓄进入资本市场提供更好的服务。

  中国证券业协会有关负责人在座谈会上表示,协会正在制定证券公司适当性客服指引和投资者风险等级的统一分类标准,下一步将加快进程争取尽快推出。中信建投证券等多家证券公司负责人在会上均表示,下一步将加大投资者保护力度,提高服务水平,探索创新业务和产品。部分投资者在会上则建议证监会继续推进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加大监管力度,强化信息披露。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上市、证券、股市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水污染高发频现危机 障碍重重缺.. 下一篇用外储运作冲抵养老金“缺口”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本网概况 | 关于我们 | 招聘英才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华夏国研顾问中心-政策网 www.chinapolicy.net 京ICP备190347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