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好风借力”缓解“霾之痛” 我国“城市风道”亟待打通
2016-02-26 16:01:52 来源: 作者: 【 】 浏览:673次 评论:0

城市中高楼林立,使得大气中原本可以随风而散的污染颗粒,被阻塞在城市上空,加剧雾霾形成。与此相对的是,我国目前的各地规划中缺少关于“风道”的内容,导致城市通风不良。

北京市19日宣布,计划打通城市风廊道,为城市输送清风,借风力缓解雾霾。这一决定意味着,治理雾霾,除源头减排外,还可借助风力。有专家认为,这一问题应该得到重视,可通过顶层设计,对风道建设提出控制引导措施,打通城市脉络,促进城市低空大气良性循环。

传统城市建设规划缺少“风道”

城市风道,又称为城市通风廊道。城市风道建设就是通过规划建设,保证城市主风道的畅通,把郊区的风引进市区。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前不久组成联合课题组,对西安市城市风道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形成了课题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指出,风道建设对静风或弱风中的城市环境有较大影响。可增加城市空气流动,促进大气良性循环,缓减“热岛效应”和雾霾影响,并向城市输送新鲜空气。

报告指出,传统城市规划缺乏前瞻性的规划内容,对通风因素的考虑较为欠缺。高强度的城市开发建设,未能留出合理的通道,高楼林立的建成区往往成为“风阻”地带,导致西安市区静风频率提高,通风不良。城市热岛效应、雾霾天气以及大气污染等问题长期困扰着西安城市的健康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教授赵传峰指出,治理雾霾应从“源”和“汇”两方面着手,即源头和去向。从“源”上考虑,就是要减少排放。从“汇”上考虑,最好能改变风场,造成大风。

赵传峰说:“在国外一些大城市,如旧金山和洛杉矶等,一些高层建筑多在城市中心区域,多为繁华商业,而周边建筑偏低,多为居民区,从而形成了中心高、周边低的布局,有利于城市污染的扩散。”

利益博弈致“风道”难以一蹴而就

北京市政府19日宣布,计划打开5条宽度500米以上的一级通风廊道,并形成10多条宽度达到80米以上的二级通风廊道,形成一套完整的通风廊道网络系统。但在全国多地,由于对这一问题研究和重视不足,导致目前城市风道建设存在利益博弈,问题复杂,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大。

赵传峰说,在实际中,“风道”规划并非是建立在一片白纸上,而是在原有城市布局上的优化。这就不再仅仅是一个基于城市自净化能力的城市风道规划,而是基于城市自净化能力与经济、社会指标一体化考虑的博弈选择。

记者采访了解到,由于城市历史格局、现代路网结构及各时期规划建设结果的限制,西安市中心城区道路红线宽度较窄,建筑布局过密,同时又缺乏与大区域常年高频风向走向一致的各类廊道,从而在城市“风道”建设中缺乏优良的基底条件。

当前,不少城市普遍存在工业企业布点不断侵害环境质量、房地产开发不断蚕食生态功能区的现象。专家表示,“清洁空气廊道”的建设,经常会涉及工业布局调整,牵扯到一些利益主体博弈,需要多部门协同、企业配合,共同推动,不可能一蹴而就。

“风道”应纳入顶层设计,加强区域协调

为解决城市风道问题,西安市通过了《西安生态隔离体系控制规划》和《西安生态隔离体系控制规划导则》,规划要求今后西安市“风道”将被严格保护,“风道”内禁止建设高楼,只允许修建重大交通设施。

但专家表示,尽管城市“风道”建设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但这一问题应从长远出发,着眼于未来,将其纳入顶层设计,成为治污减霾的中长期措施。而“风道”建设不是一时一地的问题,还应加强区域协调,实现整体统筹布局。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建筑师崔恺说,新型城镇建设需将“风道”建设纳入规划,同时大中城市要避免“大拆大建”。目前,“造城热”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升温,但多数城市规划并未考量雾霾的影响因素。因此,在城市的规划中,要优先考虑城市“风道”建设。

赵传峰表示,城市“风道”建设还应统筹、配合城市其他规划,包括城市工业区、商业区、居民区的布局,城市建筑高度的选择和空间分布等。即城市“风道”建设是城市规划中的一部分,不应独立出来,应该综合提高城市自净化能力。

专家建议,鉴于城市间的联动性,城市“风道”的建设应放在一个较大区域,如京津冀区域或者全国层面统筹考虑,尽量减少作为独立系统考虑,避免潜在的成本扩大化和效果抵消化。(责任编辑:陈东旭)

稿源:新华社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治理雾霾     城市风道 责任编辑:chinapolicy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北京重污染预警将“南北”有别 尾.. 下一篇中国首条中低速磁浮铁路重载试验 ..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本网概况 | 关于我们 | 招聘英才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华夏国研顾问中心-政策网 www.chinapolicy.net 京ICP备190347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