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中国社科院发布2013《城市蓝皮书》
2013-07-31 15:59:27 来源: 作者: 【 】 浏览:3803次 评论:0

    核心观点

  中国城镇化率大约高估了10个百分点

  农民工市民化人均公共成本13.1万元

  完善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和社保制度

  面临成本制度能力文化社会等六大障碍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2013中国城市发展高峰论坛暨《城市蓝皮书No.6》发布会”, 2013年7月30日在中国社科院举行。会议就当前中国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内涵、进程、障碍、总体思路和政策措施进行了分析研讨,并发布了由潘家华、魏后凯主编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6)》。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出席会议并讲话。魏后凯研究员做《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总体战略》主题报告。

  2013《城市蓝皮书》指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就是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市民的过程,也即变农民为市民的过程。具体而言,是指从农村转移到城镇的人口,在经历城乡迁移和职业转变的同时,获得城镇永久居住身份、平等享受城镇居民各项社会福利和政治权利成为城镇居民的过程。其主要标志包括社会身份的转变、政治权利的平等、公共服务全覆盖、经济生活条件改善、综合文化素质提高、广泛的社会认同等六个方面。

  2013《城市蓝皮书》认为,当前中国城镇中农业转移人口处于快速稳定增长阶段,现有总量约2.4亿人,占城镇人口的1/3左右。但由于成本障碍、制度障碍、能力障碍、文化障碍、社会排斥以及承载力约束等方面的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严重滞后。综合测算表明,2011年全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程度仅有40%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在政治权利、公共服务、经济生活、文化素质等各个方面与城镇居民的差距均较大。2012年,全国按户籍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仅有35.29%,若按城镇中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程度平均为40%推算,中国真实的完全城镇化率只有42.2%,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低10.4个百分点。这表明,按照市民化的标准,目前中国城镇化率大约高估了10个百分点。

    2013《城市蓝皮书》进一步指出,我国农业转移人口规模巨大,市民化程度低、成本高,推进市民化是一项长期艰巨但力所能及的任务。预计到2030年前全国大约有3.9亿农业转移人口需要实现市民化,其中存量约1.9亿,增量达2.0亿多。同时,农民工市民化的人均公共成本全国平均约为13万元,其中需要在短期内集中投入的约2.6万元,长期投入的每年约2400元;人均个人支出成本约为每年1.8万元。从政府财政支出的角度看,全国在2025年前基本解决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问题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

    2013《城市蓝皮书》建议,未来应按照“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公平对待、一视同仁”的原则,分阶段稳步推进市民化进程,多措并举、分层分类做好市民化工作,积极引导农业人口有序转移,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成本共担、协同推进的市民化机制,使农业转移人口获得与城镇户籍居民均等一致的社会身份和权利,能公平公正地享受和城镇户籍居民平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并在价值观念、社会认同、生活方式上完全融入城市社会。这样就需要在推进市民化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户籍、土地、住房、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和农村产权制度等综合配套改革,建立完善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常住人口全覆盖,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转化、地域转移、身份转换以及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与会嘉宾纷纷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障碍、推进思路、政策措施等方面就“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一主题进行了精彩的发言。他们一致认为,2013《城市蓝皮书》采用大量数据进行分析测算和深入研究,对中国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行了顶层设计,提出了诸多创新观点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为我国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参考,也为学术界进一步深化城镇化和市民化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学术平台。

    2013《城市蓝皮书》测算: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的人均公共成本达到13.1万元。专家指出,农业转移人口到城镇定居生活并获得相应福利待遇和均等化公共服务,需要进行各种经济投入。这种市民化成本主要包括公共成本(政府成本)和个人成本两部分。测算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人均公共成本约为13万元,其中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为17.6万元、10.4万元和10.6万元。在全国人均公共成本中,需要在短期内集中投入的约2.6万元,长期投入的每年约2400元。个人成本约为人均每年1.8万元,另外还需要集中支付一笔购房成本,约为人均10.1万元。专家说,公共成本主要是政府为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而在各项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新扩建等方面所需增加的财政支出。经测算,为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东、中、西部地区的年人均公共服务管理成本分别为1623元、505元和465元,全国平均为806元;年人均城镇建设维护成本分别为716元、603元和547元,全国平均为677元;人均社会保障成本分别为45547元、34362元 和39832元,全国平均为41356元;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镇就学的人均新建学校和义务教育成本分别为15066元、12384元和12616元,全国平均为14180元;人均住房保障成本分别为15214元、9512元和10305元,全国平均为12011元。

    专家分析,个人成本主要指农业转移人口及其家庭在城镇定居所需支付的生活费用和发展费用。据测算,我国东、中、西部城镇人均生活发展成本分别为2.0万元/年、1.5万元/年和1.6万元/年,全国平均约为1.8万元/年。除此之外,绝大多数农民工还需要集中支付一笔可观的购房成本,即使按房屋建设成本价计算,东、中、西部城镇也分别需要12.6万元/人、8.4万元/人和9.1万元/人,全国平均为10.1万元/人。2011年我国户均人口规模为3.02人/户,依此计算,则东、中、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的家庭购房成本分别为38.1万元/户、25.3万元/户和27.5万元/户,全国平均为30.5万元/户。

    专家强调,目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六大障碍:一是成本障碍。对政府而言,较高的集中公共投入,加上后续的持续性投入,降低了地方政府尤其是大城市政府推进市民化的积极性。就个人而言,大部分农业转移人口很难承受年均支出成本之外的购房成本。二是制度障碍。近年来,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就业和居住的政策,但由于制度变革涉及较高的成本和利益再分配问题,农民工进城就业并享受市民待遇的政策支持体系至今仍没有建立,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户籍制度及其附属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土地制度等方面的制度障碍依然根深蒂固。三是能力障碍。农业转移人口通常受教育程度较低,缺乏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技能相对不足,由此限制了他们所能从事的职业和工种,工资收入较低,难以负担较高的城镇定居、生活和发展成本。四是文化障碍。文化与行为方式的不同、经济生活差距以及部分城镇居民的偏见等,造成农业转移人口对城市生活的适应性与归属感缺乏,导致农业转移人口与城市原居民两大群体间存在隔阂、疏离。五是社会排斥。这其中既有在户籍、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显性的制度排斥,又有在思想观念、社会认同等方面隐性的心理排斥。六是承载力约束。人口的集聚与城市的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责任编辑:周小清)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分析研讨   人口市民化   社会认同   制度排斥   责任编辑:chinapolicy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专家称城镇化改革将拉动超30万亿.. 下一篇我国新一轮城镇化规划有望在年内..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本网概况 | 关于我们 | 招聘英才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华夏国研顾问中心-政策网 www.chinapolicy.net 京ICP备190347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