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对外开放,要能容纳各种声音
2012-02-08 15:51:34 来源: 作者: 【 】 浏览:833次 评论:0

    我们如何看待外界的批评,特别是国外的批评,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在中国无论在思想内涵、在对外部的认知和自身的发展都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今天,我们是否还在遵循着数十年不变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外部世界的不同声音,特别是持各种立场的批评,并或接受,或应对,或反击,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新问题。

    我们如何看待关于“PM2.5”的批评?

    事情的缘起始于美国驻华大使馆于2011年在网站及微博上公布的关于北京大气污染的监测数据。即所谓的“PM2.5”事件。此事件旋即在北京及中国引起一场轩然大波。

    众所周知,自北京申办奥运及至举办奥运,北京的空气污染始终受到国际舆论的批评和诟病,尽管国务院及北京相关部门采取了许多措施,令北京的空气污染有了相当大的改观,但距悉尼、雅典的水平仍相距甚远,在某种角度上,国际奥委会及萨马兰奇对中国是网开一面的。而且,在北京奥运前后,北京及周边还强制采取了断然措施,强令百公里范围内的矿山、钢厂停产,使得北京奥运平安渡过。

    自申办奥运始,北京就开始公布空气监测指数。可以说,是奥运,也就是外界推动了中国的大气治理,使得了北京及全中国的大气污染治理及蓝天指数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令国人真正开始享受到蓝天的“实惠”。细思之,我们不能不感谢外界的助力及那些善意的批评。

    我们如何接受关于“PM2.5”的批评?

    美国人在网上的一纸告示,立刻将北京相关部门置于尴尬之中,也引起各界热议。热议不外乎三点:一、美国人又在无理取闹,借北京的空气质量给中国及北京抹黑;二、美国人在偷梁换柱,用其“PM2.5”标准替代中国及北京的“PM10”;三、原来中国的监测机构在瞒天过海,明知类似汽车尾气之类的悬浮物无法在“PM10”标准下测出,确只采用“PM10”标准,将云遮雾绕的北京城的空气质量说成优或良,多年欺骗百姓。持前两种观点的官方及激进人士居多,持后一种观点的市民及学者居多。

    对此,北京相关机构步步退缩。从“美国人用美国标准强加于中国”到“北京的空气质量一直在进步,有诸多的数据可以证明,不要仅拿某使馆的数据来说事儿。”从“美国大使馆的数据只能代表大使馆,代表不了北京。”到“这两种方式没有可比性,美国大使馆是一个点,不能评价一个区域。”及至“美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PM2.5,到90年代正式立法将其列入标准,中间花了近30年时间。”

    最后,北京相关机构不情愿地接受了“PM2.5”观念,并许愿在不久的将来将之纳入监测范围,再择机予以公布。

    我们是否要感谢外界对相关“PM2.5”的批评?

    上述过程,已间接地表明美国使馆公布的结果是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北京及相关机构和人士在此过程中的变化也表明已经接受了这个“外来”的观点,并推动和改进了我们的空气质量监测工作。而这一现实的的最终结果是,推动了中国的环保监测水平,令中国人有可能享受到更优质的大气环境。在某种角度上说,美国使馆做了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对于做了好事的美国使馆说声谢谢,相信也不过分。

    如此,我们有一个问题要问,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外界的批评?推而广之,我们如何对待那些不那么悦耳的声音?如何对待那些我们不喜欢的人的意见?如何坦然地面对和应对诸如此类的声音和批评?

    在以往很多年中,特别是在那些闭塞和封闭的年代,在同西方社会处于敌对状态的年代,我们对外部的声音或批评持一种敌意、敏感、条件反射的一种定式思维。这一思维定式包括:“因人划线”,即凡是敌对的国家的人所说的话都是敌对的;“因人废言”,凡敌对的人所说的话都是恶毒的。以至于我们不太善于听取外界的意见和批评,在许多时候还会对外界的批评火冒三丈,必欲批倒批臭而后快。

    我们如何对待那些不那么“忠言”又不那么“顺耳”的批评?

    广而论之,在外界的批评中确实分为善意和恶意的两种。对于受众来说,意见又分顺耳和逆耳的两种。

    对于国人来说,最喜欢听的是既是朋友,又是忠言,又是顺耳的。对于忠言逆耳则不会那么舒服;对于不留分寸的批评则是反感和抵制;对于不那么友好的批评或指责则或拍案而起,或迎头反击。

    对于那些忠言顺耳的姑且不论,对那些不那么顾及情面的批评难道就不值得予以倾听和采纳吗?对那些不友好的批评难道就不能够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吗?

    例如,台湾、香港以及中国游客所到之处的不文明行为遭到的批评难道就不值得我们好好地检讨自己,提高自己吗?

    西方批评中国在人权方面的五花大绑,游街示众,不顾及被嫌疑人隐私,将被嫌疑人统称为罪犯,我们不是悄悄地改正了吗?

    作为一个开放的国家要有容纳各种声音的胸怀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中国做得再好,也会有人批评,有人指责,有人恶语相加,有人冷嘲热讽。美国如此,俄罗斯如此,与世无争的中立国瑞士也是如此。

    在这种种批评中,除去一心为中国好的,还有嫉妒的,挑事的,仇富的,哗众取宠的,无事生非的。等等,不一而足。

    因此,作为一个开放的国家,我们接收的外部信息越来越多,其中也必然含有上述种种特性中的一种,这时就需要我们具有一定的判断力和包容心。判断力是指对相关信息的事实、动机、影响力有一个基本的判断,不致因之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认知;包容心是指具有容纳各种声音的心态和胸怀。并能够从容地予以参考或吸纳。

    在某种意义上,对外开放,不只是经济和人员的对外开放,也包括外部信息的大量涌入,这就需要我们适应改革开放带来的这一新变化,从容地面对大量的外部信息,从中去粗取精,分辨真伪,吸取人家好的东西,进步的东西。在当今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在芸芸众生中出类拔萃,脱颖而出,仅仅依靠自身的文明传承和科技精华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从世界大家庭的文明遗产中汲取营养。历数我们身边的大千世界中,我们吸收的还少吗?世界在发展,文明在继续,我们的汲取也要继续。

    在客观对待外部声音的工作中媒体的作用不容忽视

    如此,我们还应该特别对那些不那么顺耳的言论多一些适应力。在我们接收到的逆耳言论中,有些可在意,有些可大可不必在意。例如对所谓“中国威胁论”就值得重视,并予以抨击或解释,勿使谬种流传。但对于所谓“中国崩溃论”之类的言论则不必太在意,因为其实在荒谬,大张旗鼓地大动干戈反倒助纣为虐。

    对于外界的言论在国内的传播与影响,主流媒体的判断与处理方式十分重要。作为大众传播的工具,媒体在其中的作用影响到广大受众,它可以将外界的有益言论予以鉴别,予以推介;对于那些存疑的言论则予以过滤;对于不宜渲染的则予以客观报道。广而观之,作为中国第一报的人民日报对此做得严谨适度,在广泛报道世界各地的声音的同时,深入采访报道国外的成熟做法、经验,使我们真正能从国外学到和借鉴许多东西。

    而一些都市报及关注外界新闻的报纸则在这方面稍逊一筹,这需要这些报纸的编辑部以及编辑记者强化对外部各种声音的鉴别力和分析能力。在媒体之间竞争激烈的今天,在抢新闻、吸引读者“眼球”的同时,切勿忘记我们媒体肩负的社会责任。

    一个能够放眼看世界,吸纳各种声音的民族,才是有为的民族。

    稿源:观点中国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PM2.5、对外开放、奥运、微博、空气质量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银行暴力说引发多方激辩 下一篇必要时中国须运用力量保卫国人海..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本网概况 | 关于我们 | 招聘英才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华夏国研顾问中心-政策网 www.chinapolicy.net 京ICP备190347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