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减负”的视听冲击和执行困境
2012-02-10 18:19:05 来源: 作者: 【 】 浏览:847次 评论:0

    2月7日,教育部对于新课标的修订背景和新变化介绍称,本次修订课程内容在课程难度控制上,有些学科直接删去了过难的内容。而针对媒体报道的小学中低年级减少识字量,教育部相关官员回应,其实整个小学阶段识字写字总量保持不变。

    众所周知,“减负”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它就像一幅存在已久的图画,每到学期伊始,就会被人们或郑重其事或信笔涂鸦地添加一些笔墨。从过往的经验看,教育减负消息一经传出,都会挥发着五味杂陈的气息。一方面带给人们新一轮的视听冲击,另一方面也会不可避免地遭遇执行困境。

    社会生态处于日新月异的变化之中,及时地将这些社会新变化制度化、规则化,“与时俱进”地体现在教材中来,就显得十分必要。在本次新课标的修订中,增加了“十六大以来的新成就”、“宇宙探索”、“新能源”等新内容;添设了“婴儿奶粉中的蛋白质含量”、“臭氧空洞和臭氧层保护”等与现实问题紧密联系的知识要点。

    同时,为了适应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在保持小学识字总量不变的前提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低、中年级适当减少了写字量,高年级相应增加了写字量。在课程容量上,减少了学科内容条目;对一些过难内容,有些学科直接进行了删除。

    制度设计的善意和政策倾斜的力度显而易见。然而,任何公共政策的出台,都不可避免地与老百姓的舆情民意发生碰撞。“减负”举措刚刚新鲜出炉,却早已口水不断、是非还乱。公众的纠结点,显然并不在于新课标内容本身,而是担心“减负”政策在执行中遭遇困境。

    匮乏的资源也好,激烈的竞争也罢,都会从根本上扭转人们的是非观和价值观。在此背景下,“囚徒困境”开始生根发芽。面对“减负”,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抑或是学生,最典型的顾虑就是“我减负了,别人不减负,我岂不是吃亏了?”于是,“我”拼命补课,别人也拼命补课,大家都进入一种恶性竞争的状态,层层加码,“减负”也就被掏空了意义。

    因此,我们在肯定教育管理部门倾听民声、顺应民意的革新之举、体验视听冲击的同时,更应该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在如何走出减负的执行困境。而打破“囚徒困境”的关键,在于改变博弈规则、增加博弈次数,在于建立科学、公平、规范的考试评价,打破“一考定终身”格局,在于给学生更多全面发展的空间。而这一切,固然系于政府层面的制度设计,也离不开社会层面的公共参与。

    稿源:观点中国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学科、减负、教改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校园安保异化成“圈养教育” 下一篇否决,保护别人也是保护自己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本网概况 | 关于我们 | 招聘英才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华夏国研顾问中心-政策网 www.chinapolicy.net 京ICP备190347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