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撞钟人”涌现鞭策政府信息公开前行
2012-01-16 09:08:32 来源: 作者: 【 】 浏览:903次 评论:0

    2011年最为轰轰烈烈的政府信息公开之案,由一个名叫李燕的柔弱女生掀起。

  这个清华大学研究生二年级的女生,在2011年9月9日以个人名义,起诉了国土资源部、教育部和科技部。原因是:我要完成一篇论文,其中需要了解国家部委的副部长工作分工,我按规定向你们申请了。你们不肯公开?好,那我就告你们。

  她的起诉让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很难堪,他们一再致电李燕,说“事情很重大,需要研究”。

舆论对她的行为以褒扬为主,这让她很有压力,“起诉3个部委是我自己的事情,我没有和学校、学院的领导、老师商量过”。但她的导师肯定她:政府信息公开就像是一口大钟,总要有人去撞它才会响。

事实上,在2011年,“撞钟人”并不止李燕一人,而正是在这些个案的一次次“冲撞”下,中国的政府信息公开之路呈现出越走越宽之势。

  以撤诉落幕的“欣慰”结局

  作为一名学生因政府信息公开事宜而起诉三大部门,这样看似有点“鲁莽”的行为并非李燕的冲动之举。

  因为要准备一篇关于“我国的副职研究”的学术研究论文,李燕从2011年5月中旬开始,就陆续向24个国务院部委提出申请,要求公开各自部委的“副部长分管部门、兼职状况及负责联系的单位”等信息。然而,国土资源部、科技部和教育部却拒绝公开。

  “除了人民银行总行,其他各部门对我的申请都是处于高度戒备状态。”对于“五花八门”的回复,李燕一脸无奈。

  国土资源部给她的回复是,该部已经在国土资源部网站上公开了部领导的有关信息,请李燕在网站上查询。但李燕经过查阅,并没有在国土资源部的官方网站上看到副部长的分工安排。

  教育部则直接拒绝了李燕的信息公开申请。

  当然,这并不是最无奈的。

  李燕向科技部写申请时,按照科技部官网的网络申请系统规定,只能填写固定电话,李燕留了寝室电话,但申请三天后被退回,理由是李燕提供的电话“不真实有效”。

  经过一系列“电话无法接通”、“身份核实”的折腾后,科技部最后的官方答复比教育部更加“严谨”:科技部有5位副部长,在部长的领导下,各位副部长的分工随工作的发展和领导职务的变化不断调整。

  面对三部门的“推诿”,李燕很理智:“我知道可能很多部委副部长的职权工作安排,会和国家机密涉及到一起。但肯定也有一部分职权,不属于国家机密,是完全可以公开的。”

  经过再三考虑后,她决定起诉这三个部门。

  递交诉状意味着此件事情进入法律程序,而这件事情也在司法机关的助推之下渐渐明朗起来。在法院等多方努力下,科技部率先通过电子邮件回复李燕“副部长分管部门、兼职状况及负责联系的单位”等信息。而在2011年国庆长假期间,教育部、国土部也先后在其官方网站公开了副职信息,并通过电话通知了李燕。

  为此,10月中旬,李燕向媒体宣布撤回起诉书。

  李燕坦言她状告三部委信息公开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政府信息公开,现在三部门都已经公开了相关的政府信息,因此诉讼再没有意义,所以她决定撤诉。

  副职信息本该是政府信息公开的题中之义,但是一些部委副职的分管信息却让公众雾里看花。李燕揭开了这个“公开的秘密”,作为2011年最为轰轰烈烈的政府信息公开之案,虽然途中并不顺利,但结果让公众稍感欣慰。

   从徘徊立案到全盘胜诉

  在李燕状告三部门的案件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值得关注:

  2011年9月9日,李燕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递交了3份起诉书,状告上述3个部门。按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法院接到起诉状审查后,应当在7日内立案或者作出裁定不予受理。

而根据李燕提交诉状的时间来计算,北京市第一中级法院决定是否受理的最后时间是9月21日。但直到9月22日下午4点,李燕仍未收到是否立案的通知。

  在此期间,法院工作人员曾在20日、21日两次致电李燕,称其“上诉内容比较严重,是否立案正在研究”。

  法院最终能否立案随着李燕的撤诉而无法得到答案。但是,社会公众仍然善良地相信,司法裁断才最具权威,而这种权威对一直徘徊不前的信息公开工作有着一锤定音之效。

  而这种信任更切近的理由,则是在李燕提起诉讼前夕,最高人民法院刚刚发布了《关于审理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表示,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的5类案件,法院应该受理;如果公民认为政府提供的政府信息不准确要求更正被拒的案件,法院应该受理。公众乐观地认定,李燕的诉讼正好给了最高法新规的激活一个良机,而通过司法的介入,经由这一个案,信息公开必将走向制度化的坦途。

  带着这样的信念,在2011年里,中国公民用一个又一个案件鞭策着政府信息公开的前行:

  2003年,江苏省常州市农民顾伯华的土地被征走,可是8年过去了,土地依然荒着。顾伯华认为,土地既然荒着就应该复垦,但这一举动却遭到制止。于是,顾伯华向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申请信息公开。由于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他以信息不公开为名将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告上法庭。2011年11月28日,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此案进行开庭审理;

  此后第二天,另一起申请政府信息公开案件在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江苏省324省道改道工程要启动,苏州市民王女士向国土资源部申请信息公开,被告知改道不是由该部办理的,于是王女士将国土部告上法庭。王女士认为,依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被告应当重点公开重大建设项目的批准和实施情况;

  ……

  2012年伊始的第6天,湖南市民张先生拿到了在2011年申请信息公开的两项政府信息。2011年3月,张先生因为拆迁问题向镇政府申请公开两份文件,被拒后,他将镇政府告上法庭,2011年9月胜诉。2011年11月,还没看到想要的文件,张先生向法院递交了强制执行申请。

  事实上,当初李燕提起诉讼,媒体评论就给予了高度评价,呼吁“用锱铢必较精神冲破信息公开的壁垒”。现在看来,公民锱铢必较的精神一旦持之以恒,的确可以冲破信息公开的壁垒。

  数量上升诉求多元化

  “随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出台,从法院的角度来说,受理、审理政府信息公开案件就有了比较明确的依据,那么政府信息公开的案件肯定会发生一些变化。”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教授王敬波指出,通过2011年涌现出的政府信息公开的“民告官”案件可以发现,此类案件有了“数量会越来越多,各种不同的诉求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案件的类型也从政府信息推进到公用企事业信息的范围,原告由直接关涉个人利益,开始逐步关注公共利益,总体上诉讼会成为推动政府信息公开深入的重要推动力。”王敬波说。

  但王敬波同样坦言,在此类案件中还有些问题有待明确,“对于公用企事业的诉讼是否受理,虽然已经有法院受理,但是很多法院还是不明确的”。

  “还有就是原告资格的问题,我们该如何对待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的‘生产、生活、科研需要’。”王敬波透露说,“针对这一方面应如何界定,很多行政机关还是会设置很多条件,那么留给法院的问题就是究竟该如何判断。”

  举证责任在王敬波看来同样棘手,例如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是否存在,“政府信息公开的背后是政府管理和信息制作,在行政管理中应该制作哪些信息是不清楚的,法院审查难以找到依据,这直接关系到行政管理水平和程序的提升”。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撞钟人涌现、鞭策、政府信息、公开前行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全球经济仍需中国拉动力 下一篇成本推动型通胀逼近中国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本网概况 | 关于我们 | 招聘英才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华夏国研顾问中心-政策网 www.chinapolicy.net 京ICP备190347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