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抓住黄金机遇   多出精品力作
2011-11-21 08:23:48 来源: 作者: 【 】 浏览:1116次 评论:0

抓住黄金机遇 多出精品力作

乘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东风,中国作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即将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国文学界的盛会,是进一步推动我国文学事业大团结大繁荣大发展的盛会。在作代会召开前夕,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冰,畅谈中国文学发展的形势与机遇、成就与挑战。

中国文学步入黄金机遇期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行了专题研究和部署。许多作家认为,中国文学正步入发展的黄金机遇期。

李冰认为,十七届六中全会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同延安文艺座谈会一样,在党领导文化工作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延安文艺座谈会主要是解决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六中全会主要解决的是文化如何发展繁荣的问题。

如何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不能不使我们回想1992年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之后的情景。当时改革发展的机遇对于各地来说是均等的,有些地方行动得快,有些地方稍迟缓一些,结果不言自明。今天,中国文化又面临这样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在这个机遇面前,我们应正确把握中国文学所处的历史方位,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大有作为。

近年来,中国文学与时俱进,观念、内容、风格、流派不断创新,体裁、题材、形式、手段日益多样。

对于中国文学的现状,李冰说,胡锦涛总书记5年前曾经将中国文学界的状况概括为九个字:大团结、大发展、大繁荣。这不仅是一个很高的评价,更是一个很高的要求。经过文学界共同努力,大团结、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又有了新的发展。比如,5年来,文学创作成果丰硕,新发表的文学作品数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以长篇小说为例,5年间出版新作近万部,平均每年约2000部。这还不包括数量更为巨大的网络长篇小说。

回顾以往的实践,我们有许多经验体会,其中最深刻、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发展道路。

衡量时代文学成就最终要看精品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文学的代表作。衡量一个时代的文学成就最终要看精品。

李冰说,现在的许多文学作品,没有以往历史时期那样广泛的影响力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今天文化消费的样式不断丰富,受众的选择比过去更多元;其次是今天的社会节奏愈来愈快,在这种情况下产生某些稍显浮躁的社会心态,没有那么多人沉下心去细读文学作品;当然某些作家在创作上也受这种浮躁、肤浅之风的影响。

李冰认为,文学能不能成为精品有两个因素:一个是文本要写得好;还有一个是要被受众广泛阅读。

李冰坦言,引导作家创作生产,是中国作家协会第一位的任务,是我们各项任务的核心。具体说来,有三个关系需要着力把握:第一是思想倾向和艺术倾向的关系,无疑应该把思想倾向引导放在首位;第二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社会效益要放在第一位;第三是作品数量和作品质量的关系,我们引导创作要在作品质量上下功夫。下一步,我们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营造有利于多出精品的条件和环境上,实行精品战略。

精品源于作家对生活的丰厚积累和深刻认识。要继续实施作家定点深入生活制度,使深入生活与创作需要更紧密地对接。

文学评论和评奖是不可或缺的两翼

对于文学评论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他说,文学评论是引导文学创作的一面旗帜,也是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度挖掘和阐释的一个工具。说到底,文学评论就是要说出好的为什么好、差的为什么差,对优秀的作品进行褒奖,对劣质的东西进行批评。让文学评论在推介优秀作家作品、引导创作和阅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是文学评论家的使命和职责。

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和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评奖工作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

谈到文学评奖工作对文学创作的作用,李冰说,在文学引导方面,文学评论和文学评奖应该是两个不可或缺的手段。古人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学评奖的难度其实是非常大的。评价文本的好坏涉及个人的审美判断,涉及评委会所有组成人员的个人审美倾向。所以,评奖一定要程序公开、过程透明。只要公开、民主、合规,最后的结果一定会得到多数人的认同。

加快中国文学“走出去”步伐

加快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步伐,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针对如何理解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广泛参与世界文学共建和世界文明对话,这个问题,他说,我们积极拓展对外文学交流的对象、领域和途径,努力让国际社会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学发展状况。5年间共组织出访团142个746人次,接访团54个399人次。与我们保持交往关系的国外作家组织和文化机构有40多个。连续举办的中美、中德、中法、中西、中意、中日韩、中澳等中外文学论坛,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参与世界文学共建和世界文明对话过程中,文学翻译是一个瓶颈。我们对文学翻译要继续在政策上鼓励、经费上补贴,还要把国内的文学翻译人才聚拢起来,形成能担负重任的翻译力量。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中国文学、精品、作家协会、世界文学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版明年7.. 下一篇两岸青年发《青年自问书》 纪念..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本网概况 | 关于我们 | 招聘英才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华夏国研顾问中心-政策网 www.chinapolicy.net 京ICP备190347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