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老电影修复缺的不是技术而是艺术
2012-05-04 16:53:07 来源: 作者: 【 】 浏览:1471次 评论:0

经过修复重映的电影《东邪西毒》、《泰坦尼克号》、《新龙门客栈》海报

    2012年,《新龙门客栈》、《泰坦尼克号》等经典影片在大银幕上的重新亮相,让老电影修复这个原本有些冷僻的专业进入了公众视野。相较于热闹喧嚣的电影创作、产业发展等领域,老电影修复工作着实显得有些冷清,但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的电影文化遗产保护和电影产业发展来说,这项工作却至关重要。

  1.再多投入也填不满的“无底洞”

  早在2006年的世界电影资料馆联合会年会上,不少国家的电影从业者就曾经预言,胶片电影的时代将在未来几年内成为历史。果不其然,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中国电影的数字放映已经基本取代了胶片放映。世界范围内,这股数字化浪潮也正以所向披靡的姿态涌向所有国家的大银幕。正是在这种趋势下,从电影资料档案的保存和再利用出发,老电影胶片的修复和数字化工作也就日益重要。

  据了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老电影胶片的保存和修复工作。在欧洲,法国、意大利等国家,政府都对老电影胶片的修复工作给予政策、资金上的扶持;在美国,索尼、派拉蒙等大制片公司也对影片修复工作投入了巨大财力物力。但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孙向辉表示,像中国政府这样以建立国家电影档案数据库为目的,投入巨额资金和人力开展此项工作的,在世界上仍属少数。

  2006年,由中国电影资料馆负责牵头的电影档案影片数字化修复工程正式启动。截至2011年底,政府相关部门共投入2.65亿元,工程完成了5000部影片的数字化转换工作,并对其中100余部进行了精致修复。2012年,政府再次投入3500万元,计划再完成150部影片的修复工作。

  “老电影修复对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是非常巨大的,基本上是个‘无底洞’。”中国电影资料馆技术部副主任左英表示,用于电影修复的设备和软件非常昂贵,修复工程仅购买设备一项就花费了1亿多元。由于保存不善和放映磨损等原因,几乎所有老电影胶片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形、偏色、脆化、霉变、磨损、划痕、破损等问题,在修复过程中,必须针对胶片受损的不同情况找到对应的原因,并购买相应的修复软件,而这些软件还必须不断更新和维护。

  据了解,国际上修复一部影片的平均费用在10万美元左右,但在好莱坞,一些大制片公司往往对于以商业用途为主要目的的影片修复不惜血本,比如《白雪公主》的修复就花费了300万美元,《泰坦尼克号》的修复和3D化更是耗资1800万美元。当然,这些高价修复后的影片不管是用于重映还是作为拍摄素材,都为制片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如《狮子王》、《美女与野兽》、《泰坦尼克号》等影片的2D转3D重映,就在全球收获了可观的票房。而修复后作为素材出现在新创作影片里的画面,则为制片公司节省了大量的拍摄成本。

  目前在中国,修复影片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将胶片进行数字化转换后作为档案保存。“修复后的影片能带来的经济效益还是非常有限的。”左英表示,由于需要修复的影片数量庞大,即使政府投入再多资金,也难以确保每部影片都做到精致修复,对一部影片的修复工作仅能投入十几万元的情况也是有的。“这样一来,每年150部影片的修复中,能将50部经典影片作为重点投入并进行精致修复,就已经很不错了。”

    2.缺的不是技术,而是艺术

  不久前在中国电影资料馆举行的珍宝级世界动画电影展映上,来自中国、捷克、俄罗斯、德国、日本、美国等16个国家的130部经典动画电影在这里与观众见面。由于拍摄年代悠久,这些影片中的绝大部分在展映之前都进行了胶片修复,这些并不“年轻”的影片在大银幕上呈现出的饱和的色彩、锐利的亮度、稳定的画面,在给观众带来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疑问——经过修复的影片到底是还原拍摄时原貌,还是现有技术条件下的再创作?

  据了解,“修旧如旧”还是“修旧如新”,是世界电影修复工作中一直存有争议的行业标准。在好莱坞,为了使修复后的影片能够具有更高的商业价值,“修旧如新”是大多数制片公司修复电影的主要诉求。

  “修旧如旧,是目前我们电影修复工作的重要标准。”左英说,所谓“旧”,就是要尽量使修复后的影片放映效果与影片拍摄时的效果基本一致,从而使影片在用于科研、教学、素材、重映等场合时,呈现其最初的放映状态。

  “尽管许多老电影的胶片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单就技术层面而言,胶片的数字化和修复本身已经不是特别困难的问题。”左英表示,在电影档案影片数字化修复工程的驱动下,目前国内用于电影修复的设备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准,掌握的电影修复技术也已经可以将年代久远的影片在亮度、色彩等技术标准上处理到远远超出原始状态的效果,但与世界上一些一流的电影修复机构相比,中国的修复水平仍然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最大的差距在于,如何在技术标准之外,在修复过程中赋予影片更多的艺术性。影片创作时的社会背景、艺术风格,以及导演个人的创作诉求,并不是色彩越饱满、亮度越锐利就越能呈现出来的。技术指标可以标准化,但艺术表达却不能标准化。”左英表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影片修复的艺术水平正是目前国内的电影修复所欠缺的,这就需要技术人员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充实自己的电影知识储备,同时邀请更多电影艺术家和研究电影的专家、学者对修复工作进行指导,尽量避免技术上的矫枉过正给影片修复带来的伤害。

    3.人才的问题也是观念的问题

  据了解,目前全国真正可以主持影片修复工作的人才尚不超过10名。人才匮乏,成为制约国内电影修复工作开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采访中记者得知,掌握影片修复的应用软件其实并不困难,从生手到熟练,平均只需要不到一个月就能完成,但能够完整掌握素材出库、入库、扫描、调色、画面合成、存储、应用等多个环节,并在熟悉和理解电影创作的时代背景、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使修复后的影片具有更高艺术性的人才,却少之又少。

  众所周知,与拍摄新电影的热闹相比,老电影的修复工作是默默无闻的。作为全国最集中、最专业的电影修复机构,中国电影资料馆目前从事电影修复的工作人员仅有20多位,而且人员流动非常频繁。此外,电影档案影片数字化修复工程启动之初所涉及的70多位电影修复工作人员,也在几年间流失了很多。

  “会做电影修复的人肯定会做电影后期,而做后期比做修复的收入多得多。但凡在我们这儿积累了一点儿经验的人,很多都转行到电影制片公司做后期去了。名利双收的事,谁不愿意去呢?”左英无奈地说,“倒是最近一段时间因为《新龙门客栈》、3D《泰坦尼克号》热映,来这里采访的记者多了,才让一些电影修复人员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价值的,工作团队这才相对稳定了一些。因此,做好电影修复工作,没有整个行业和全社会观念的转变,是行不通的。”

  据了解,近10年来,国家共投入约1200万元用于收集各种电影拷贝,进而对遗散在民间的老电影拷贝实施“胶转数”和修复工作,但一些收藏者却始终不愿将手中的拷贝进行修复。社会上对电影修复工作的不理解,也给这项工作带来了困扰。

  “胶片拷贝的存储需要恒温、恒湿,一般收藏者很难提供这样的条件。这样一来,一些人本来是想把老胶片作为艺术品收藏,却在无意间给这些珍贵的电影文化遗产造成了伤害。”孙向辉表示,当前电影修复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在社会上普及电影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和相关知识。“和文物一样,电影文化遗产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珍贵记忆,它需要的不仅是技术上的修复,更是全社会观念上的珍视。”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老电影、修复、胶片、经典影片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电视电影以小搏大 在坚守中开拓影.. 下一篇中外电影纵深合作本土公司成主导 ..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本网概况 | 关于我们 | 招聘英才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华夏国研顾问中心-政策网 www.chinapolicy.net 京ICP备19034765号